公元2020年国庆,在写完《网络数据的统计分析》笔记之后,我在简书的官方统计写作量达到九十万字。
2017年加入简书,中间日更过一段时间,断断续续,看来今年突破一百万字希望还是有的。
在简书的写作可以分为几个方向,但主要的还是和生物信息相关。一开始是写一点微生物相关的文献解读,后来系统写过《数量生态学笔记》,《环境生态统计》,单细胞系列教程,网络数据的统计分析。写作密度最高的还是单细胞转录组的数据分析。
往上追溯,小学时候写作文,初中时候开始写《心情原稿》,大学时候重拾日记,工作后开始写专业知识。
早期的时候多关注自己的感受,就在2020上半年还在简书写周记,后来就把自己放在了卑微的背后了。中年男人的心更难打开了,越长大越孤单,此言得之。但是到现在我还是不能够在文章中做到客观中立,字里行间还是带有稚嫩的语气词。
文风是怎样的呢?我不是高声大嗓的人,下笔也就不免偏文弱,不是豪放派。自己平时也读一些文言,所以也不是完全的自由派。文风偏保守,立意也就略显模糊。所以心情类的文章多是散文,只愿读者诸君在读的时候能会心一笑,看完就忘。
2014年我学markdown的时候不会想到,这种写作语法会影响我的文风:用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的形式框住思路,让行文逻辑更加有层次。这也为后来写教程打下了基础,用markdown写作省去图文排版,所想所写所见统一了。
2016年写过一段时间的公号,写了很多的心情,自我的感动,慢慢发现自我的边界是很容易饱和的。一个人的感受,生活体会,写一年就写完了,不过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知识的海洋是没边没沿的,可以徜徉很久,且,不乏味。于是开始转向写专业的东西,但是这里面还是能很清楚地看到,我那不成熟的遣词造句能力。
这九十万字就是在这段时间有计划地持续输出的,它们在努力地把小心情小感受让位给想要表达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上去。
最近在写《网络数据的统计分析笔记》,发现专业写作其实不是考察写作功底有多厚,更多地考察的是一个人的专业背景有多厚。专业写作讲的是能不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这就要求作者在专业上厚积薄发,输出的时候寓教于乐。
这一时期的写作,基本是我进某领域的成本线。就是通过有计划有条理的输出完成某一领域的最少必要知识的梳理。但是(公开)写作应该止于此吗?
在输入与输出的边界上,自由舞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些知识看过,一些知识写过,但终于忘记,或者,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