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桂枝汤之理法与应用

           

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这是伤寒论的首方,我们每加减一味药,整个方的格局,就会变了。比如加饴糖(就是现在的麦芽糖),那么这个时候成了小建中汤,中就是指脾胃,意思是小小建补脾胃之气,脾胃虚弱,比如现在的低血糖是可以吃的,这个时候,麦芽糖的成分放太多东西,我们可以用炒麦芽,炒过的麦芽,很香可以入脾,麦为肝之谷,又可以疏肝气,一个炒麦芽,一举两得之功,而且麦芽非常的平性。我们治疗脾胃病,疏一下肝是个不错的妙法。木能克土,土病了,木就往往克土,当然最好四诊合参。我们谈些了变的格局。那么再谈本方。桂枝汤是用于治疗中风的,这里的中风,也就是伤了风,不是现在的脑梗。比如伤寒论的提纲这样说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最前面强调的是脉浮,也就是轻轻搭上皮肤就摸到脉了,要是冬天了,出现此脉不是什么好现象,有些洪大劲的,这种不能跟病人说,你身体不错,这种脉虽有力,但有句话也说,过刚易折,是很不好的现象,也是较不好医治的的。从仲景提脉开始,故有些医家,提倡以脉为主,其余诊断为辅。当然没有那么死板的,脉病相符,以脉为主。脉病不符,或以脉,或以病。治病就像打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所以还是以临床为主,而我认为学的医书不要杂,因为中医流派太多了。这让自己会产生矛盾,理论不对,临床的效果有时也提不上来,当然实践与理论要互相结合。

  那就到头项强痛,什么叫强呢?也可以读成僵,也就是勃颈不灵活,不舒适。当然在古代,项指后头的颈,颈是讲头颈两侧,现在没有分别,恶寒就是怕冷。当然在桂枝汤里是说怕风的,汗出,发热。我以前说过,这种发热的温度不会太高。如果热到神昏谵语了,我们要另外考虑,千万不轻易用桂枝汤,阳明实热证,温病等,小心桂枝,到时候真的弄到火上浇油了,这样人的津液耗伤,阳无所附了,就阴阳离绝了。见到阳明实热证,我觉得很少,反正我没见过,可能老一辈的,像老师们或许真的见过。有次上课,老师谈一例案例,一个人,发热,大便不通,用大承气,大黄用到一百多克,后来这个人脏气衰竭,往生了,有的时候,通过案例,我们谨记教训,用药要谨慎,是不是。一见发热,不能说是热证,大便不通有无拒按。当然不是自己面临情况,是不能具体说明的。若是自己面对了,有的时候,也是手足无措。单单个舌头辣,看似小小的问题,也是解决不了,说出来好像笑掉大牙,但这个人找过了许多医生,上到博士教授,下到赤脚医生,我们往往看到局部,但整体如何,这也是需要考虑的。我们什么时候,去攻打,首先是自己粮草充足,古代打仗,截了粮草,兵必荒乱。我们治疗一样,攻邪的时候,也要扶好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无论你怎么治疗,起码在不伤正的前提下,若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还是要少做,甚至不做。若是做到不损正气了,真正的是人健而身轻,推之于国,国泰民安。大多数人健康了,国家不用进口更多机器,药品了。一把手术刀,也要好几万,甚至十几万也有。这个额度够一家人,使用一年了。中医振兴了,肯定会有大部分转变,但中医之振兴在于教育。孔子教育是言行合一,知行合一,现在好多是分开的,那么只能是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我们是谈桂枝汤,以外的事不用多谈。已经讲到汗出,怕风,发热了,在伤寒论用桂枝是45克,而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我们往往用到30克,桂枝才能到表。这个表,不单单就是汗出,恶风,发热。皮肤病,风湿在表之证,甚至到妇女的月经。郑钦安说,桂枝汤,为调和阴阳的总方,能内能外,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辛甘发散为阳,芍药,甘草,酸甘收敛为阴。比如芍药甘草汤,是治阴液不足,导致脚拘急的。用药量,药的变化,整个格局便不同,变在人,变在临床实际,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