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星期六。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治国忙碌如常,匆匆吃完早饭,还没出门就拨通了工作电话。突然,他感到胸口憋闷、呼吸困难,救护车呼啸而至……
年仅43岁的朱治国,再也没有醒来。
这是青海西宁最好的季节,朱治国却在母亲和儿子的哭声中撒手诀别。亲友流着泪将他和妻子屈敏的遗像摆在一起;微信上,人们点开红框带党徽的水墨青竹头像,留言“一路走好”,用蜡烛、祈祷、流泪的表情表达哀思;与朱治国有过联系的人,截屏保留通话记录和短信里的只言片语,借以凭吊;农村牧区许多基层干部红了眼眶连连摇头,不愿接受再也不见的噩耗。
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坚守初心
朱治国出生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海西州都兰县,第一个工作岗位是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现郭勒木德镇)政府科员。那里身处戈壁,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他没有留恋繁华都市,而是选择服从组织的分配,无怨无悔地扎根基层,入户填表、农田调研、写简报、接待群众,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毫无怨言。有很多同学不理解,但师兄赵超知道,朱治国爱家乡爱工作,他是打心眼里愿意这么做。
从郭勒木德乡政府科员到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委两新工委书记,每个岗位他都立足实际,担当务实,始终以忠诚干净担当的人民公仆标准要求自己。参加工作20多年,他的足迹遍布青海各地,全省4149个村庄,他走过一大半。
担当实干业务精湛,鞠躬尽瘁务实为民
朱治国分管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是他最关注的事。然而,青海4149个村32000多名“两委”干部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0.12%,工作中“有想法、没办法”“有力气、没技术”的问题普遍存在。为此,他展开深入调研,联合青海开放大学、市州电大骨干教学力量赴湖南“取经”,科学规划专业和课程,还制定激励报名的有效办法。不到三年,青海培训基层干部35.29万人次,3000余名村(社区)干部圆了大学梦,他们把新学到的知识融入基层治理,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到2021年底,全省三分之二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了10万元以上。
在青海开放大学,农牧民学员们说得最多的,除了学习和学历,还有省里在2016年到2020年间连续两次提高村、社区干部年度报酬。
这是朱治国在担任组织二处处长期间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2016年,了解到基层反映待遇低严重影响脱贫发展和组织建设的情况,朱治国马上带队开展深度调研。不仅在寒冬缺氧季驱车几千公里来往于数百个村社察实情、听心声,更是忍受着高海拔缺氧带来的头痛、失眠,亲自带队到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调研。大雪天,深一脚浅一脚,眉毛眼镜结霜,说话能被风噎住,却挡不住他与村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亲历了基层干部腿跑断、嘴磨破,却付出多、收入少、保障不足的实情,回来后,朱治国连日加班,牵头写报告、拟方案,经部里上报,再到省财政厅、发改委等部门沟通,仅仅两个多月,青海省村干部报酬调整方案出炉并实施。
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为青海留住了不少能人、带头人,有力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参与这项工作的年轻干部王克栋说:“不少村干部找来说感谢的话,朱部长难得一笑,说该感谢组织,还说看你们得实惠,比我自己涨工资还高兴”。
为人干净,做事坦荡
朱治国同志常说,“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不是‘自留地’”。和妻子异地工作两年,他从来没为妻子工作的调动找过一个人。姐姐一直在县城工作,从来不敢跟他提调回省城工作的事。妻子查出癌症后,他宁愿把新房低价卖掉给妻子看病,也不向任何人开口借钱。在干部工作中,想打擦边球的,提着礼物、揣着信封跑待遇的,在他这里全不管用。下乡工作,为避免有人趁他不注意往车上放东西,走前他都要查看个清楚。
正是这种“零污染”,成就了朱治国和他分管工作的清风正气,他带出来的干部,都敢说真话,知道劲儿往哪儿使。
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长度,更在于宽度、深度以及厚度。朱治国同志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本色,用毕生心血诠释了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努力向朱治国同志学习,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
共青团韶关市武江区委员会 欧炜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