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社会心理学第七课:态度形成与转变。
孩子能顺顺当当把他的学业读完,这就很难得。我们能这样跟下来。就会有许多的转变。许多人都是带着一份怎样去改变对方的目的,其实就是怎样改变对方的态度。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去做什么样的沟通,更容易达成她的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也就是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改变对方。
要想改变态度,一个整体的原则不以改变为目的,然后才有改变的机会。首先要把关注这个人放在第一位,好好的去理解他,了解他。去好奇、欣赏他。然后他就允许你进到他的世界你就了解到他对这些事情的更深层次的想法、看法、感受,在剖析的过程中,他的态度会发生转变。
第一单元。态度的概述。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对于某个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所以态度一定是针对某一个对象的,要不然就不能称之为态度。
稳定性:是态度一旦形成之后,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他不会很快就转变要持续一段时间。
我们坚信坚冰之下必有暖流涌动。看着坚冰,慢慢它就化了。我们要接纳这个稳定的状态。太度本身就是稳定的,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反应倾向:对某一个人的态度会有想应的反应,或者反应倾向。
一、态度有哪些特点?
第一是内在性太度。成人的很多态度是不怎么表现出来,甚至有时候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自我觉察:我们只有更好的去认识自己,对自己才会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第二对象性,态度一般都是针对某一个对象的,一个目的,有个目标。
二、态度的成分。包括ABC,A是情感,B是行为倾向,C是认知。最先出现的是情绪。其次是行为倾向,然后才是回归到认知理论。也就是我们最容易出现的是感性的,然后才是能回归到理性。情绪出的来,道理才能进得去。因为最先出现的是感性,而在感性层面下,那他就很容易去思考的他的事情,那感性东西也很宝贵。另外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ABC,A是事件,B是认知,C是情绪与行为。当情感、行为倾向、认知不协调的时候,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
三、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态度去表明自己的观点。当我们更明白,更清楚的这些时候,表明自己的态度,表明自己的观点,对方才能更了解你,才能更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我们不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就会有情绪就会对方发火。然后情绪就开始相互传递。
自我防御功能:我们通过表明态度,有利于自我形象价值的确定,减少焦虑。然后交流沟通的目的就能达到。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写信,发微信,发语音。
价值表现功能,通过呈现态度来呈现我们的社会价值。
认知功能:通过态度来赋予意义。其实就是我们讲述自己的态度,观点时,我们就相当于在建构世界。
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建构出来的。态度的呈现就是在赋予一件事情意义。随着我们的阅历和经验的增加,我们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四、态度的维度。
第一是方向,态度一定要是指向某一个方向的。有正向的、负向的,肯定的,否定的。
所以那些容易让我们动情绪的地方,都是说明我们是在乎的地方。我们把自己家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的状态就会有很多不一样,就会变得平和。在咨询中,不能给熟人做因为态度不能够稳定。
第二是强度。态度有强有弱,那强的有时候可能就不那么容易改变,尤其是太强的时候,那弱的时候就容易改变一些。在咨询中。传递中就要了解态度的强度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我们就知道他的变化。
第三是维度。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卷入到什么程度。如果已经卷入态多那么改变的时候,就不会不是太容易,如果还没有卷入那么多,也是相对会更容易一些。
如果当事人想改变,在想改变的时候就容易改变。
第四是向中度。就是在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越接近核心价值这个态度有时候是不容易改变的。
第五是外显度。外显就容易改变一些。
五、态度的形成。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的太度怎么形成的,第一步是依从,第二步是认同,第三步是内化。
对事情的态度,对事情的喜好,首先第一要先于依从,依从就是行为倾向。先让他感兴趣可能就会有一些感情,他就开始认同了。感觉不错,他就容易内化。这就是态度形成的一个过程。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一、传递者。关系大于方式,方式大于内容,关系大于一切,这个传递者其实就是关系。传递者这个人很重要,领导和同事不一样,信任与不信任也不一样。社会地位也不一样。
二、在什么情境下说也很重要。不同的情景下,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你去追求一个人,就不可能去在污水横流或者是去菜市场。我应该去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这样会让人意乱情迷。
三、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1.传递者。
①传递者的威信。威信高的人更容易改变对方的态度。认同越高,信住度越高,可信度越高。人靠衣装,马靠鞍。时刻要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
相似性:我们是更容易相信那些与相似的人。帮相做的人其实就是相当于帮自己。就感觉那个人跟我们很相似,就说明那人很可靠,很可信。也更容易帮助好人和美女。
咨询师的自信以及专业程度。我们越自信往往传递的信息也越容易被接受。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将军不但是见多不怪,它会积累出那种真正骨子里的那种自信。
②传递者的立场。首先我们要和孩子、来汗了者是一伙的。积极共情到他才关系,才有改变的机会。
③说服的意图。你有什么目的呀?你想干嘛?咨询中要保持中立,不要目的太强,不要预设。
④说服者的吸引力。
名人效应。
2.沟通信息。
①信息差异
威信越高,差异越大,转变越大。
睡眠者效应:威信越高的人,他提出来的信息,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影响越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慢慢记住这是谁提出来的,他的影响力就小了,威信越底的人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不记得是谁说的这句话,然后影响了反而变大。
②畏惧程度与转变效果呈倒U型关系。
在家庭当中有一点畏惧的话,就是好了。不要太狠,太狠就起反作用就成了恨。怕的背后要有爱,有爱作为支撑,这个时候怕会有更好更长久的效果。
③信息的倾向性。
洗脑一定是封闭的环境。在封闭的环境里边,他又会让你恍精神恍惚。受那个环境影响,慢慢你的意志力,你自制力很多东西就会发生变化。
PUA就是利用这个沟通态度转变的这种方式,然后通过不断的洗脑去否定打击,否定打击,最终这个人就会变得特别依赖给他puA的这个人。不断的打击否定,慢慢的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这样的而去听从于这个人。
④信息的提供方式。见面沟通态度更容易改变。
3.接受者。原来就有一些对事情的态度和信念就不容易改变。
①人格因素,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高,我们态度就不容易转变,就不容易随意的听信别人,仰慕别人,因为自己拥有很高的自尊、自我评价。
②心理倾向,逆反的时候,你越说我越不这样。
③心理惯性,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就不容易改变他的态度。
④保留面子。有的时候明明知道错了,但是就是不改变。
4.情境。
①态度不坚定,卷入低的时候容易改变。重要利益相关,抑制改变。卷入太多,利益已经很相关了,就不容易改变。
②分心:分散对信息的注意,减少阻抗,促进改变。分心干扰说服过程。
③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关系。太多太少都不行,过犹不及。
社会交换论态度转变的关键就是诱因的强度。诱因很强后来结果就会变化了。超限效应。就给的太多了,然后可能就逃避了,自我价值保护,留面子,孩子是越禁止越好奇。
第三单元态度测量。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是间接测量,因为态度很难直接测量,基本上都是间接测量,间接测量的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量表就是做一些题,量表用题测量。
投射法就是通过图片让她来讲。
行为反应测量法,就是测谎仪。通过测谎仪能测出来他的那个生理变化。
通过讲故事就能看到你自己。就能讲出来,你自己很多东西。
罗夏墨迹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