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写回到原点,可能是每一个人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不是明星签名式的夸张,不是书法家自我表现的书写,可能更接近一个初学汉字的儿童慎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有一点笨拙,有一点不确定,有一点紧张,但是很认真、很慎重。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1.从手心写“花”开始
二年级那年暑假,我家那台用室外天线也只能收到江西卫视的黑白电视机里正播放着电视剧《御花子》,剧情大概是讲慈嬉太后在主人公左手心写了个“花”字,主人公长大后就成了叫花子王,成为丐帮帮主的故事。
小孩子喜欢模仿电视剧的情节,我和姐姐就把父亲的笔墨拿出来,互相在对方的手心写“花”字,也在纸上写,这大概算是我与书法的第一次接触了吧。
为什么父亲会有笔墨?农村男女大多迷信,迷信就要念经,念经就要经本。农村人穷,买不起印刷的经本,多半会买些纸来,请会写字的人抄写、装订。父亲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小学三年级没读完,倒是认得许多字,会念经,也会抄经,会帮自己抄,帮爷爷抄,也帮别人抄。
于是,在农村那个老屋二楼的房间里,笔、墨、纸、砚一应俱有,随时可用,这使我比其他农村孩子更早一步接触毛笔、接触书法。
2.累了,就去抄经
后来,父亲也让我抄经。
如果让我自己选择,小时候的暑假,我更愿意呆在学校上课的。
为什么呢?因为农村的7、8月为农忙时段,放牛、做莲子、耘禾、摘花生、串烟叶……每一样都是老少皆宜、不嫌人少的活儿。作为家里的小劳力,大人干啥,小孩也干啥;大人什么暑假出工,小孩也什么时候出工。
这些,父亲都看在眼里。不知道他是有心还是无意。每年暑假,在与父母一起劳作了一段时间后,父亲就说不能让我们太累了,该让我休息一下了。但也不是让我在家玩,而是让我抄经文。
经文的范本既有印刷本,也有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手抄本。纸是别人买来的,白色的、粉红色的都有,比较薄,表面光滑,吸水性不好,别人买什么纸就用什么纸抄。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有宣纸这种东西存在。父亲把纸裁成比16开更小一点儿的小张,下面垫一张他划好格子的纸。我对着范本,“南无阿弥陀佛”“三藐三菩提”……一个格子写一个字。写错了,就在旁边改正;漏写了,就在旁边补上。经文都是繁体字,抄得越多,我认识的繁体字也越多,有实在认不出的,就照着模样抄过去。
父亲干活回来,会不时把我抄提拿出来看一下,一是检查一下有没有抄错,二是他自己也会接下去抄,所以几乎每本都是我们两一起抄完的。但他不从不教我怎么写字,只要我每天在抄写就行了。
我自己猜测,他之所以不教:一是他教不了,虽然父亲会写字,但从专业角度来看,他写得并不好;二是父亲的目的,也许并不在乎我写得好看与否,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我能够随时静下心来。
事实证明,抄经这件事情,确实对我的性格影响很大,喜欢书法的人,应该是需要一颗能“静下来的心“的。
当时年纪小,抄得慢,总共没抄几本,父亲手里还存着一些。
读高一的时候,还抄过一本,是当时房东老大爷请父亲帮他抄的。
从此,就没抄过了。
3.红“○”,是最大的激励
读三年级时,写字课就是写毛笔字了。
笔墨自备,学校发的“中楷簿”,米字格,每页24格,但没有字帖。
怎么写?全凭老师教。
遗憾的是,三年级那位写字课先生,并没有认真教。我们被放羊了,三年级,点、横、竖、撇、捺的动作没几个人会规范。
幸运的的是,四年级和五年级,由傅老师教。他是校长,兼教语文。他工于书法,听说每年春节,还会去乡里的集市上卖春联,现写现卖。
傅老师主要做了三件事:
(1)把写字课从下午第一节,调到上午最后一节。这样,学生练完一页字时,就放在课桌上,有充足的时间晾干,下午交给老题批改,避免因墨迹未干导致学生的写字薄脏兮兮的。同时,他还要求大家慢慢写,每节课最多只写一页,即:24个字,避免一部分学生大笔一挥,一个本子就画完了。
(2)成立各种兴趣小组,体育、美术、音乐,还有书法,让对书法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还可以学习,我是其中之一。
(3)认真批改,批发方式简单粗暴,却很有效。“中楷簿”发还到学生手中,哪个字的右上角有个红色的“○”,就表示这个字写得好;哪页纸上写了“较好”或者“好”,就表示整页都写得好。孩子都会虚荣心,想要多拿几个红“○”“较好”和“好”的人,自然会认认真真写,傅老师的红“○”是对大家最大的鼓励。
我还连续两年被傅老师带到学区参加书法比赛,第一次三等奖、第二次二等奖,我对书法的兴趣越加浓厚。
4.中学进步不大,兴趣不减
初中没有写字课,但作业簿里面还有“大楷簿”,米字格,每页12个字。
初中的老师也不再教写字。个别兴致来时会教,比如,教语文的夏老师,在某个晚自习时,用毛笔蘸水在黑板上写字给大家,他知道我有书法兴趣,也让我上去写,我认认真真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还有一个是劳技课的老师,劳技课是副课中的副课,老师懒得上,让同学们自习,我就经常拿来练字,这位老师也凑过来写几下,我记得他写的是隶书体。除了上面两位,初中没有谁教过书法。但初中三年,班上的黑板报都是我在写,也是在练字。
到了高中,就更没时间练字。但高中班上,有几个男生的字写得很漂亮,每年度有书法比赛,那几个男生都能获奖,并在全校展出。我也参加比赛,没获奖,很遗憾。
从此,我认识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并决心保持兴趣,继续练习。于是,笔墨随时备着,兴致来了就会写写划划大半天。
5.从《多宝塔碑》开始临帖
到了大学,牛人更多。有从小自学的,有参加培训的,也有出自名门的,有引当一部人水平很高(在我这种门外汉看来是这样的),特别是美术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的同学们,书法是他们的必修课。
看到他们写的兰亭集序、九成宫、蜀素贴、千字文……真的好羡慕!
这让我意识到,扬言从小学习书法的我,却没有正儿八经地临过帖,一直都在随意写划。所以,我要选一个帖,从零开始,认真临摹。
我选的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所谓“字无百日功”,那段时间,我把每晚十点到十一点做为临帖的时间,天天坚持,效果比较明显,后又转向《勤礼碑》,从此便一心临写《勤礼碑》。
我还选修了两个学期的书法课,同一个老师教,他让我们临写苏东坡的《归去来兮辞》帖,我就有了一段学东坡“蛤蟆体”的经历。
大学的图书馆有专门的书法书架,各类碑帖、期刊、专著应有尽有,我在此花了不少时间,我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还有更多的东西。
大学毕业,在杭州工作两年,一位同事两夫妇都喜欢书法,周末会到杭州上天竺学书法,她也带上了我。在那边,我开始学习李斯小篆《峄山碑》和篆刻,只是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我离开了杭州。
但《峄山碑》已经成为《勤礼碑》以外,我日常临摹的重点之一。某天,我还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到了李斯的《秦会稽刻石》,作为学习小篆的另一本字帖。
6.保持关注,随时练习
现在,虽然拿笔临帖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自己的书法也谈不上水平,但对书法的兴趣一直很浓厚,微信里面一直都在关注着“书法思考”“书法屋”“墨池”等公众号,不断积累书法、书法文化和汉字知识。记得前段时间单位搞了一个“手抄党章”活动,入围作品都上墙展览。我和几个同事一起观赏,期间我几乎能把大部分作品的字体、结构、章法等略说一二,让在场同事连连点赞。
我也会买一些关于书法、关于汉字的书看。强烈推荐两本:一本是《画说汉字:图解说文解字(1000个汉字的故事)》,一本是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两本书的共同点是通俗易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尤其是《汉字书法之美》,用美的语言解说美的汉字书法,而《画说汉字:图解说文解字(1000个汉字的故事)》可作工具书查看。
为了方便练习,我买了水写布,铺在家里触手可及的桌面上,这样就想写就写了。讲真,每次经过水写布,都会忍不住写上几笔。当然,如果能够对着字帖临写更好。
7.结 语
我喜欢书法,我也自知,自己的字跟那些字写得好的“大神”们比,是不够看的。
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因为兴趣,就对书法多了一点关注,也收获了许多益处。
抛开在各类考试中,能多得一点卷面分不说,每当人家一句“小伙子,字写得不错”,就能让我高兴一整天——我就是这么容易满足。
毕竟,“知足常乐”也是书法作品中的高频词汇。
总之,找到了兴趣爱好,就能充实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