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51】谈第八章 增强记忆力

今天我们讲第八章 增强记忆力。

怎样增强记忆力?

确定阅读目标对增强记忆力有帮助吗?

为什么我们要在阅读的同时激活自己的知识储备?

复述文章对增强记忆力有何帮助?

如何运用身体的五大感官帮助记忆?

如何记忆抽象的信息?

怎样加深对读过的文章的印象?

在登山的旅途中,我们已经走过了提高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和培养理解力这三个重要阶段。只要再完成最后一项任务——增强记忆力,就可以顺利登顶了!前面已经简要地提到了一些关于记忆力的内容。我们曾经讲过,人脑最擅长的记忆模式就是从某个特定的关键词出发,激活一整幅图像,然后再顺藤摸瓜地回忆起其他一连串的关键词,进而重现整篇文章的重点内容。视觉卡片这种辅助工具恰好能创造上述所有条件,为大脑的长期记忆打好基础。但增强记忆力的方法远不止视觉卡片这一种。在本章里,我会介绍更多增强记忆力的相关小窍门,让大家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阅读能力,从根本上培养并增强记忆力。

只有习惯成自然的潜意识操作才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 明确阅读目标的条件反射;

• 激活知识储备的条件反射;

• 复述文章内容的条件反射;

• 回放视觉影像的条件反射。

每个人都在抱怨自己的记性不好,却很少有人知道记忆力与大脑的发育程度并无直接的相关性。一个人之所以在特定的时刻想不起特定的信息,其实是因为他没有提早认识到这个信息的重要性。换言之,现在想不起来是因为当初根本没有用心记住。

如果我们早在第一次认识对方的时候就下决心记住那短短的两三个字,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督促自己的大脑主动处理这个信息,将原本毫无意义的姓名作为提纲挈领的关键词,结合他的相貌、身材、身份和双方结识的场合,编织出一张完整的信息网。这样一来,记忆的效果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即使明知整本教科书的内容都是考试要点,你最好也给自己定下明确的目标,带着具体的问题来阅读。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同时进行深刻记忆。

阅读专业书籍时,我们首先要大致浏览一遍,找出其中的导论和基础知识部分。遇到理解的难点和重点,就标记下来,等到弄懂了基础知识以后,再回过头来仔细研读难点和重点。这种做法就相当于从知识链的两端向中间靠拢:一方面掌握基础知识,在大脑里搭建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另一方面借助已有的知识,逐一突破难点。有了这种系统处理信息的方法,我们才能用最高的效率逐步构建起整个知识架构。

尽管书中的基础与难点有时很难严格区分,但只要了解了大致的原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阅读的顺序和进度。此外,很多书籍根本就不包括任何基础知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得先问一问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如果知识储备尚不足,最好暂时把这本较为高阶的专业书放在一边,另选一本入门教材先打好基础。有些人或许会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事实上,硬着头皮直接死啃那本难度较大的书,反而需要更多时间,这样不仅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实际收获也不及这种“绕路”的方式大。

所有的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懂得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习新知识之前,先激活已有的知识网络,预留出合适的空间。然后在阅读的同时,借助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理解和记忆。如果缺少了这个步骤,我们的脑子就会变成一团糨糊,学得越多越混乱。

任何新知识都不是凭空进入我们的大脑的。如果没有嫁接在原有的网上,刚织好的丝线就会被风刮走。如果我们只是不停地读书,却不懂得把新学的知识嵌入原有的知识网络,最终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在网络密集的地方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但要想在原本空白的地方从头开始织网,则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知识-学习时间曲线”蕴含的规律:既有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进一步学习就越轻松。

人脑生来就有上千亿个神经元,一个人的智商和知识取决于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程度。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好比蜘蛛网上丝线的连接,哪个部分的丝线最多,相应的知识网络就最稠密,我们在那个特定领域的知识最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最强。

为了激活知识网络的特定区域,我们在翻开书本之前首先要回顾一下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用短短1分钟的时间给自己的大脑制作一张视觉卡片,反观一下自己在这个特定领域的知识网络,思考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应该归入哪个部分。长期坚持这种做法,我们的大脑就会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后每次读书时,都会自动调出相关信息帮助理解。

建立复述文章内容的条件反射

复述不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测方法,还能够在无形中帮助我们加深印象,形成长期记忆。高手在阅读时会时不时暂停一下,在脑子里默默地复述一遍刚才读过的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刚才读到的内容,属于主动处理信息,所有经过主动处理的信息都能在大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使短期记忆转化为更加牢固的中长期记忆。此外,这种趁热打铁的做法还能帮助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践当中。

我们同样需要通过练习,把复述变成自己的习惯,或者说潜意识操作的能力。到了这个水平,我们无须再专门停下来思考,因为大脑会在读入信息的同时自动完成复述的步骤,不仅更加省时省力,实际效果也会更好。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你会发现自己的复述间隔越来越长了,而且一边阅读一边检验记忆的能力也渐渐成了习惯。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再也不用有意识地想着这件事了,到了一定时候,你自然会知道自己到了记忆的极限,需要停下开始复述了。

建立回放视觉影像的条件反射

我们经常傻傻地捧着一本书,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书里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每到考试之前,就恨不得把整本书一页一页地撕下来吃到肚子里。其实,接收信息和记忆信息是大同小异的。既然人脑能够通过五大感官接收外界信息,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五大感官增强自己的记忆力。

只要大脑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人类的记忆水平完全可以超乎想象。那些闭上眼睛就能回忆起几年前的事情,而且连最不起眼的细节都能讲得一清二楚的人,其实并不纯粹是电视剧里虚构出来的。苏联有一位名叫谢雷谢夫斯基的记者,就是这样一个记忆狂人。他从来不做笔记,却能一字不差地回忆起自己的所有采访内容;不管听过或是看过什么,他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用原话复述出来。这种神奇的能力引起了著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的注意,鲁利亚对他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细致观察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忆大师的心灵》(The Mind of A Memorist)一书中。鲁利亚通过研究发现,谢雷谢夫斯基之所以拥有这种过目不忘的能力,主要是因为他在阅读和交谈的过程中,都会在脑海里生成相应的图像。而且,这些图像都极为清晰细致,就像一张张高分辨率的照片。此外,他还会给这些照片附上其他的感官感受,例如,四周环境的声响,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鼻子闻到的气味,嘴里尝到的味道等。而且,谢雷谢夫斯基的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完全是潜意识的。他并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训练,只是小时候意外地发现这种做法能让自己记得清楚一些,从而养成了习惯。

由此可见,过目不忘的秘诀就是充分结合人体的五大感官。用多个感官来认知同一个事物,相当于在大脑的不同分区中重复储存了同一条信息。具体到阅读,就是除了把读到的文字信息储存在视觉区域,还在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区域都有了备份。等到需要提取信息的时候,我们就有了5条不同却又相互连通的信息渠道。

记忆力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别人之所以比你记得多、记得牢,主要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记忆潜能,运用五大感官帮助记忆。

用案例把抽象概念具象化

经过初步练习,培训班上的学员普遍反映,如果阅读简单的小说,前面所说的那一套充分利用五大感官的做法就会相对简单些。一旦遇到难度较大的专业书籍或是较为抽象的议论文,问题就来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原因仅仅在于练习不足。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我们都能够给抽象的概念找出对应的具体图像,否则大脑根本不可能理解。比如,大多数人在读到“自由”这个抽象概念的时候,眼前都会浮现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些人会想起自由女神像,或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某个特别的事件。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自己没有能力把抽象概念具象化这种错误的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五大感官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无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同步感知一个信息。由此可见,我们得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加强记忆力。提到法律这个专业,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天书”二字。我也承认,法律条款几乎是最抽象的文本。可是,自从我找到了案例分析这个方法,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我在阅读法律条款或是法典注释的时候,习惯给每条抽象的条款都搭配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条款的含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记忆的过程。我的建议是,不管你学的是哪一个专业,每当你遇到太抽象的文章时,都可以试着找到一个与之匹配的案例。在回忆文章内容的时候,活生生的案例绝对比死板的理论让人印象深刻。

善用特别的信息“编故事”

在介绍视觉卡片的时候我说过,信息越特别,越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因此,我们在运用五大感官“编故事”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故事的情节越夸张越好,有可能的话,还要尽可能多地加入一些颜色、声响和气味等信息。

印象越深刻,记忆也会越深刻

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越深刻,我们的记忆就会越深刻,即使过了很久,也仍然感觉历历在目。比如,你小时候被炉灶烫伤过手指头,那种剧烈的疼痛和在医院的一系列恐怖经历会在你的大脑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俗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以后,你自然会对炉灶多加小心,而且说不定一生都会记得当时的具体经历。对于阅读文章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那么以后无须重读,就能够回想起当初读过的内容。说起来容易,可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我的答案还是那4个字:五大感官。

人的感官都是相互关联的,每种感官留下的记忆也是如此。

所以,其实我们完全不必给整本书的每个细节都编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只要我们利用五大感官,把书中重要的部分记准了、记牢了,其他的相关信息就会跟着“沾光”,一同成为你长期记忆里的内容。等到以后要用的时候,首先想起其中最重要的信息点,我们的大脑自然就会逐渐联想起当时读到的其余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回忆。

本章要点: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记忆文字信息的能力,就要养成以下4个习惯:

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

明确了阅读目标之后,激活自己相关的知识储备。

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暂停一下,复述刚刚读过的内容。

在阅读的同时充分运用自己的五大感官。人脑在接收信息时用到的感官越多,日后回忆时能调用的信息渠道就越多。此外,五大感官还能帮助我们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图像,利用特别的细节加深印象,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长期记忆。最后,充分调动五大感官还能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今天就先讲到这,明天继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294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93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7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9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1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0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53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9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1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8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18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3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6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95评论 2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