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五胡乱华的血泪与梦想

当南边形成东晋和南朝时,北边形成了五胡乱华阶段和随后的北魏等国的北朝阶段,大唐盛世正是在北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1、五胡乱华三阶段。五胡十六国期间,不同的政权对胡人与汉人的关系作出不同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欺负汉人。依照不同的处理阶段,可分为三阶段,一阶段胡人本位即胡人第一欺负汉人,二阶段胡人政权意识到问题,尝试融合但不成功。三阶段胡汉混一成功,建立二元帝国。

1.2、匈奴在西汉末期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开始开始移居长城以南的边境地区,后气候变迁,草原资源变少,更多的胡族迁徙过来,主要分布在大汉帝国的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与汉人混居。东汉到西晋,中原王朝一直利用这些胡人防御北部的边境。他们地位低下,遭受歧视和欺负,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司马家族内部自相残杀得不亦乐乎时,胡人趁乱而起,天下就此变成了一锅粥。

1.3、胡人刘渊:兴复汉室。第一个起事的胡人刘渊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时代。他本是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公主所生的后代,本属胡人但他自认汉朝的外甥,又长期在西晋当人质,精通汉朝文化。他要学刘备,说晋朝窃起了大汉朝的天下,要兴复汉室。整合汉人大思路是对的,但他的理由两边不讨好,胡人汉人都不真正支持他,他没有成功。

1.4、胡人本位阶段。刘渊的后继者放弃了整合的努力,直接把汉人当作被统治被奴役的对象,但是他们统治水平太烂。之后出现个汉人领袖冉闵,自立天王,颁布有名的“杀胡令”,对于境内所有的高鼻深目多须的胡人都杀无赦,一时间血流成河。但一是太过暴虐,二是刀刃向内得不到支持,很快败于来自东北的慕容氏之手。

1.5、混一胡汉不成功阶段。在冉闵暴力统治失败后,就进入了混一胡汉而不成功的阶段。领袖是前秦的苻坚,就是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弱胜强的强的一方。苻坚本是氐族胡人,他意识到胡汉问题需要整合才能成大事。他先从摆脱本人的氐族身份开始,模糊胡汉身份,并重用汉人进行政治改革,也重用胡族的军事力量,广纳天下英雄。问题在于太想超越胡汉,过于打击自己所在的氐族力量。在淝水之战战败后,前秦兵力损失惨重,其收留的来自的鲜卑族的慕容垂起兵反秦,一下子就让苻坚的前秦彻底瓦解。(来自前燕鲜卑族的慕容垂不认为自己反前秦为反叛,因为他投奔苻坚之后,苻坚又灭掉了前燕,所以他认为自己只是兴复慕容氏的大燕国,他建立的国家,史称后燕)。

图片发自简书App

1.6、混一胡汉的成功阶段。此阶段建立的二元帝国的有两个,一是燕国的慕容垂,他建立了后燕。二是拓跋珪,他先扫平草原上其它部落,又南下进入中原,把慕容家建立的燕国的也灭掉了,建立持续统治北方的大帝国北魏。这两人共同的特点,是都来自中原与草原的过渡地带,慕容氏起家于东北,拓跋氏起家于山西北部的长城沿线,他们既懂中原逻辑,也懂草原的逻辑。都能够建立起胡汉相融合的二元政权。

2.1、北魏制度安排。南下夺取中原的财富之后,拓跋珪实力壮大,推行了一个重要的政策“离散部落”,就是把部落这种小共同体打碎,离散了他统治下的拓跋氏部落和其他胡人的部落,但并没有彻底毁掉,因为部落制也是游牧者军事编制,是战斗力的来源。他将已被离散的鲜卑各族重新编为八部,设立了八部大人来统治他们。这样拓跋圭打碎了原来的部落制,同时又建立了自己能控制的新部落,既不受军事贵族的约束,又能保证草原骑兵的战斗力。(这制度后来演化为隋唐的柱国大将军制度。)

图片发自简书App

2.2、北魏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初步成型,不是秦皇汉武所统治的那种散沙状社会,八部大人及其所属的军官都还是军事贵族,当然不如当年部落小可汗那样有独立性。在他们身上没有魏晋士族那种浮夸腐朽的风气,都是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有鲜活的激情与勇气。而那些没有南渡的中原士族,在鲜卑人的影响下,摆脱过去士族那种衰败虚伪的面貌,逐渐进入到了北朝的统治机构中。

至此,北魏实现了胡汉的融合,超越了草原中原,成为一个二元帝国,皇帝位于各方之上,作为均衡力量,代表了帝国的统一。

2018111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