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感觉有些难。但看到一半,渐渐入了佳境。体会到了幽默感,就像方鸿渐初次见到曹元郎的印象“做诗的人似乎不宜肥头胖耳,诗怕不好”。初次印象大致也是这么肤浅,后又自己圆回来,“记起唐朝有名的寒瘦诗人贾岛也是圆脸肥短身材,曹元郎未可貌相”。
"女人做诗,至多第二流,鸟里能唱的都是雄的,譬如鸡。"
“我喜欢用自己的头脑,不喜欢用别人的头脑来思想。”
太多精华和幽默的句子,看了第一次,又想再翻第二次,每个人物的塑造所用的交流语句都很有格调。不经觉得作者很理智,很有才华。但是文章里塑造的主角方鸿渐似乎不是个很有学问、有头脑、有勇气的人,反倒是塑造他是个志大才疏、不太会交流技巧经常惹身边人不高兴,又不勇敢的人,工作和娶老婆都是好朋友助力。其实看的过程直至看完,我都是很乱的,我想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但是看完了,你会想着这本书是不是还有下一步。虽然猜不透作者想表达的核心,但总能记住一些很贴切形容,就比如写到形容高松年的缺点,比喻成犹如猴子的尾巴,站在地上没多少人会注意到,但是在树上窜或者在空中跳,免不了会显眼。
看完又看了后续的解说,不经又好奇起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原来方鸿渐是以作者的原型和经历来的,但是也不大似相同,只是取材。解说也说了一部小说成功不在于详述了什么精彩的人生事迹,而在于你的想象,想象就是闪光点。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腹满诗书,写出来的文章,总感觉气质和格局上不一样。他看得透彻,又暗含讥讽,如果方鸿渐是作者原型,那足以看出作者很谦虚,方鸿渐没有被捧成现代剧自带光环的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