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意识:致良知能有什么用?

朋友看了我的深层意识一文,问我“致良知对我们个人有什么用”。 致良知以及儒学,能否帮助人立事功,这确实是好问题。

孔子生前的事功是很差的,孟子也不怎么样,程朱都是坐而论道,立言而没有立功。宋明两朝,儒家都是正统意识形态,宋朝更加是与儒生共天下。然而两个王朝都亡于北方的政权,这和汉唐的武功差得实在太远。汉朝一个地方军阀公孙瓒都能平定漠北,曹操也是地方军阀就搞定整个北方。唐朝一个安西都护,几万兵力,就能够扼住河西走廊。这不是宋明时期的敌人太强大,而是宋朝明朝的战斗力太差了。注意我说的不是军队战斗力差,而是王朝战斗力差。

所以儒家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事功的能力,一直是被质疑,都提炼成了家喻户晓的俗语,比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又比如:百无一用是书生

幸而还有王阳明和曾国藩,两个儒家立事功的人物。曾国藩一生标榜自己是理学的实践者。王阳明是不是儒家,专门家们可以去争论,但一般还是把他列为儒学大家,是和孔孟朱程一流的,对儒学是开创性的拓展的儒学思想家。王阳明专门刊刻朱熹的晚年文字,说朱熹晚年的定论是和他的心学是一致的。我个人也认为理学与心学并不矛盾,只是修炼的具体方法的不同而已。

通过对王阳明,曾国藩两位的阅读 与研究,我发现他们虽然都是儒家人物,而且坚守儒家的根基,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都是博览百家,兼收并蓄的人。在他们的事功实践中,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况,是灵活地使用了 儒家,法家,与兵家的方法的。由于法家是从兵家衍生出来的,我进一步简化,他们事功是兼通了儒家与兵家的结果。

兼容兵儒,是事功的基本要求这个观点,在各个时期的儒学大家中,都有论述,“儒者患不知兵”,“有文事,必有武备”。汉代还有班超投笔从戎。但兵儒两家的分流,至少在晚唐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杜牧在十一家注孙子中强烈鄙视了这种社会现象,既然被他鄙视,那么在晚唐必然已经开始流行。

儒家价值观如 忠信,孝悌,都是指向社会人与人合作的价值观。而兵家研究诡诈攻伐,是指向社会群体之间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方法论。不能合作,群体没有竞争力。而没有斗争技巧的人或者团队,也不能吸引别人与他合作。法家是处理组织内部的竞争关系,而且往往是为了对外竞争如军事斗争的内部管理,所以比兵家儒家面对的问题要更具体。

以下的图表,简单把这几个思想分层。
法家/纵横家-》技巧与术
儒家/兵家-》浅层意识
良知-》深层意识

那么深层意识有什么用呢?它能够让我们在处理具体的事务时心地澄明,正确地判断面临的形势情,从而做出正确有效的选择,是该斗争还是团结。能够做到这一点,肯定是有利于建立事功的。

孔子信心满满说:禄在其中,不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虽然他自己干禄效果一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堂堂正正爱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是很多中国式的男人力所不及的,他们是大号的巨婴,对伦理、责任、承担的认知还不够也尚完...
    YoyoSuperyo阅读 1,747评论 0 0
  • 最近在看张亮的《从零开始做运营》,这本书多次出现在运营人员必读书单当中,本来打算快速阅读的,但是发现完全行不通,因...
    萌奇奇绘水彩阅读 6,752评论 2 4
  • 现在回想起来,参加365训练营应该是我长这么大做过的最疯狂的事情。 最初看到无戒老师的训练营广告,我是想了两天才决...
    蓝色牛仔阅读 3,982评论 4 2
  • 《窗边的小豆豆》刚刚才阅读,通过阅读后了解小豆豆被学校开除后,进入新学校的转变过程,从与卖艺人打招呼到在公交车教室...
    青云天阅读 1,526评论 0 0
  • 之前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分享的MBTI性格评估,做了测试题,现在我已经忘记自己的评估结果了。当时百度了下,想MBTI肯...
    岱川笔记阅读 7,727评论 1 6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