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你是否经历过这样一个场景:在周末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静静地坐在桌前,伴着咖啡浓郁的香气,沉浸在书海之中。当你终于读完这本堪比字典的书籍的时候,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合上书页,起身,迈着轻快的脚步离开,去寻找下一位“你的爱人”。
然而,之后的某一天,或许在不经意间,你的朋友会问到:“你读过xxx吗?”“当然了!”
“你快和我讲讲吧”“那个……”你努力地调取你模糊的记忆,抽丝剥茧般地理清思绪。然而最后得到的结论却往往令人悲哀: 除了一些模糊的文字,你不记得丝毫与之有关的内容。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你是否在读完一本书后却往往不知所云?
你是否真正懂得如何真正阅读一本书?
如果你心存相同的疑惑,请继续读下去,我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帮助。
当我们选择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读一本好书能够带来灵魂的滋养。那么怎样挑选一本好书呢?这个便有相当大的技巧了。在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下类比:当我们在认识一个新朋友时,我们首先会好奇他是什么人,是做什么的?与之相类似,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首先会看书名,然后会看作者,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评判一本书的好坏。
首先谈谈书名吧。从一本书的书名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大致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一是书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类型。当我们判断出这本书所属类型和文章内容时,我们便可以快速地将这本书分类,划到我们的脑海中相应的区域。举个例子,当我们提到《区块链革命》时,我们大概就可以知道这本书讲到是区块链技术。然后我们脑海中就会出现相应的我们曾经读过的书或者学过的相应的知识。这时,你便可以讲这些知识储存在脑海中以便之后读的时候好用来对照。
再来讲讲作者。
一个作者的知名度是我们衡量作品好坏的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好像一杯佳酿要经过数年的发酵。一个知名的作者的文字功底和理论功底是数十年如一日间用文字和汗水积累出的成就。只要放在那儿,无需召唤吆喝,便是一个鲜明的标志。然而这不是我主要想谈到的,我主要想谈的是接下来的部分。
当我们知道一本书的作者之后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会想到我们自己有没有读过这个作者其他的著书,比如在我们读完《国富论》的时候,我们大概会认为亚当·斯密是一个只顾谋求自身利益自私自利的小人。然而当我们阅读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时,又会为其对于人类的大公大爱所感动。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将作者的很多本不同的书籍放在一块对比,找到作者的成长轨迹,思想方向,并且找到我们自己想要的。
书名和作者仅作为我们选择读本的一个方面,而一些“旁门左道”的判别方法也是极为有效。在挑选一本图书时,出版社未尝不可以作为一种评判变准。比如高尔基的成长三部曲等等,大家有时间可以以此为标准,将不同出版社译著做一下对比,这样结果也就很鲜明了。
在这里推荐一些较好的出版社:中信,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等。
或许在这时候,聪明宝宝又会提问了;“要是这些信息还是不能让我了解这本书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便需要读这本书了。当然,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阅读,所以掌握期中技巧极为重要。
相信大家肯定听说过速读法,没错,在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这种方法。先告诉大家两个大前提:第一,不用全篇读完,第二,读的时候不要停顿(就算有些地方没怎么读懂也不要停顿,因为停顿会让你的注意力和理解力下降)
然后我们就可以找到目录找到我们认为和该主题相关的章节,快速阅读这一个或几个章节,在速读的过程中,你可以快速的知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你读完之后便需要你自己去判断了。如果这个作者表达的意思都是你知道的,那么你也就没有必要去读这本书了,这个作者的水平大抵和你差不多。如果作者的观点十分新奇,所传授的知识也是你不大知道的,那么说明这个作者的水平超过于你。你这时候便需要用一种谦虚严谨的,想要和作者去交流的态度去阅读者本书了。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我以后会不定期更新呀,如果大家对我的文章感兴趣的话,小手手点个赞吧。大家的支持会给我不竭的动力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