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朱倍贤原始佛法讲座(23)| 慈悲喜舍 不是 利他主义

佛陀不是为了众生而出家

在原始的解脱道中,佛陀不因奇炫而伟大,而因他的「法」 能有效熄苦而伟大。佛陀作为解脱道的实证者、见证者、先行者,是仿效的典范。

原始经典记载,佛陀出家最原始的动机,是看到当时自己(attanā—自己)的生命,没有实质意义的安全感或快乐可言,看到在心底深处困顿不安,因而产生危机感。历史佛陀所教授的「慈悲喜舍」,服从于解脱道(中部97经),终结于解脱道(经集1.8经)。

「慈悲喜舍」的方式,主要把它当作服务解脱道的工具:培养「慈悲喜舍」,能达至心量广大、但仍然无常轮转于「梵界」(相应部55.54经);「慈悲喜舍」搭配着出世间的「道品」,则能达至全然安全的涅盘解脱(相应部46.54经)。传统大乘把佛陀所教授的颠倒过来了:「大乘」和「小乘」被易位,「自度」与「度人」的孰重孰轻 被反转过来。

原始佛法的「慈」(mettā),不是大乘所说的「予一切众生乐」,而是一种善意:由衷地希望「自己和别人能够得到快乐」。佛陀从未教过所谓的「菩提心」—一种有绝对约束力的纯利他主义。相反地,佛陀所教导和亲身示范的是,自身解脱和福祉的获得,是我们唯一该负起、有绝对约束力的责任。佛陀利益众生的方式,是示范 不再转回世间的解脱道。「只要世间还存有完整的解脱教育,阿罗汉就会不断地出现于世间」—这是佛陀的信念。

「慈」不是「予一切众生乐」

大乘把「慈」定义为「予一切众生乐」,或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菩提心」。这样的定义,有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未能厘清在佛陀的教育,是如何理解「快乐」。

「慈心」所祝愿的不是肤浅的快乐,需要内在开发,而不是希冀外力、仰靠他人救赎的。

轻贱人类自己的生命,暴殄做为人类有「自度」的珍贵机会,然后高喊「众生平等」的「无差别心」,这不是原始的佛之教(这样的教义,原本见诸于 耆那教、吠檀多 等外道,而后合流于大乘)。看似伟大的自我牺牲,也符合俗人「为了爱一无所惜」的价值观,实则与真实的佛陀教育背道而驰:佛陀教的是 最应珍惜给自己的时间(经常「如犀牛般地独处」、「远离群众」、「空闲而住」…见 经集1.3 等),而不把生命最高价值定义为付出或服务。

大乘的「慈悲」,还有第二个误区。

「慈心」是建立在对「因果业力」的认知上的。这里的「因果业力」指的不是后代「本生谭」和大乘经典中 所盛传的机械性、单线性的 报应说。这里的「因果业力」指的是:意志、起心动念、含有动机的活动,直接对生命经验的质量有影响作用。而这个区块,也是生命中我们有能力去改变、使得上力 的极有限区块。

因为原始佛法的「慈心」是建立在如此的「因果业力」认知上,所以「慈心」是希望「自己和别人 能够各自」以建设性、有效性手段「获得快乐」的善意,而不是无边无际地「给予众生快乐」。(《增支部10.176经》:「愿众生各自维续安乐!」)

尤其在「林居传承」的禅修训练中,师长们小心翼翼地不让自身变成被依赖者,既是减少自身包袱,也是为了学生长远利益,训练他们寻获 比依赖圣者 更雄壮的信心来源

原始佛法的「慈」,不是像妈妈对待小孩那样的「爱」(pema),而是像朋友之间所传递的善意、和给予自他方便的慷慨(巴利文和梵文的「慈」,和「朋友」同字根)。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尤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他应以此[种方式] ,护持着这 对一切众生的无量之心。」也就是说,经文里实际所讲的,是保护自己的慈心,而不是保护众生。

大乘「慈悲」的第三个误区,是以为佛法救度是适用于所有众生。

「利他主义」只是物种进化中演变出来、适用于极少数物种的一种生存策略。

佛陀说法的意图,是极其有限地针对着那些 心智已成熟到 能与佛法相应的人—「那些智眼只被很少尘垢遮蔽的人」。这就是佛法不同于世间宗教、大乘的一点:不以广博圆融为宗(以为愈多、愈大、愈包容、愈无条件利他就是「大乘」)

整个宇宙,没有真正的救护,没有人有能力做主。放眼看去,整个世间没有能提供「利他者」自身的长久立足点、施力点,更别说「被救护」的人了!《经集4.15》还告诉我们,佛陀面对世间苦迫的心理反应是:「个人危机感」、「出离迫切感」、对世间「不抱任何遐想和期盼」(巴利文的samvega起码含有此三义)

真正的佛法,不允许「一切法皆是佛法」,而是严谨遵守「极有限范畴」(「苦与苦之灭」;中部22经)。

「长劫积累福德」的谬思

大乘「慈悲」的第四个误区,就是以为「福德」可以长劫积累、直至圆满。

原始佛法的成就,完全不是企求「全知全能、圆满福德」的;「全知全能、圆满福德」,从佛法角度看,来自不懂「缘起」而生的妄想。佛陀的成就,来自于在一辈子的时间中,发见了正确离苦的技巧(见「缘起」而知「苦之集灭」)。他将正确离苦的技巧,教给弟子,所以弟子们能够在一辈子的适当努力下,体证与佛陀所体证一模一样的解脱。佛陀在原始佛经中,是无师自通的阿罗汉,启发其他阿罗汉的阿罗汉;除此之外,佛陀的解脱与阿罗汉的解脱,平等无二,绝对没有头上安头地另外再开示所谓的「菩萨道」和「〔解脱道以外的〕佛道」(相应部22.58)。超越轮回的解脱,根据佛陀的解说,与积累福德和积累处事能力无关。

才能、技艺都是「制约法」,会此消彼长。想要收集完全所有的福德、辩才、知识、能力「想要透过囤积 以达到自我完善」根本是愚痴妄想。

就连大乘「菩提心」的其它内容,像是「缘起性空 中观正见」、「无我相 无人相」、「诸法皆如 平等不二」、「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不动法身 应化三界」等等,都可以在印度外道的不同派别中(Samkhya, Yoga, Nyaya, Vaisheshika, Mimamsa, Vedanta),找到同出一辙的教义。

历史的佛陀,采用修改过内容的「四梵住」,将其作为禅修过程的一个工具,观察它的「味、患」(观察「慈悲喜舍」有甚么作用、帮助,同时也观察它们的有限性和苦迫性)。「菩提心」也是「架构法」、不安稳的「心行」

大乘「慈悲」的第五个误区,就是以为「菩提心」的心境可以永恒化。

原始佛法中「慈悲喜舍」都是「心行」。不会因为它的崇高就免于无常。「心行」是需要动机和其它「燃料」来支撑的(增支部10.93)。禅修者要懂得时时能从「慈念」等的「好的念头」(「善寻」)抽离开,才能体证逐渐省力的禅修过程。

原始佛法中,没有「自性本具功德」、「慈悲是佛性自然展现」的观念。原始佛法中,任何「本体论」的讨论,都被当作「戏论」—障碍我们如实了解「身心活动中的 苦 与 苦之灭」的臆想。所以原始佛法中,没有「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哲学立场。「慈悲喜舍」是一种「行为」(kamma)、「被动机 和 惯性所造塑的活动」(sankhāra),而不是「佛性本具的德行」。

第一,「利他主义」是少数生物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 群体关系,是透过基因而催生的行为可能性。「非群居生物」或「非社交性生物」,因为没有「利他行为」的基因,所以没有「利他主义」的可能性—这是科学普遍观察的结论。也就是说,对于绝大部分可观知的生物,有意识的「利他主义」对它们完全不是一个议题,它们也没有能力认知、感受、回馈、相应 我们人类自认是最高品德的「利他主义」。

第二,「纯利他主义」作为一种「心行」,就是由多种的心理活动所造塑、支撑,会受到多种心理活动的影响、制约。

受制于其它条件,任何的「心行」都是无法恒续、不稳固。这就是为什么,在原始佛法中,「不退转」的成就都不是造塑、架构、培养起来的东西。造塑、架构、培养起来的良善内心特质,包括「正念」、「正勤」、「慈」、「正定」等等,都只是帮助达到「无作」、「诸行止息」、「涅盘」的过渡工具。「无作」、「诸行止息」、「涅盘」都无关乎动作,都不须动机来支撑,都不是「心行」,所以不会有退化、消逝、熏染力消退的问题。

原始佛经中 入涅盘的佛陀和解脱者,如同从燃料中被释放的火焰,从时空之流熄灭,无迹可寻。不再依循任何的动机,不扛负任何的誓愿或意识框架,如同「冷透了的灰烬」,不附着于任何的「心行」,不出现于任何种的「再生」与「世界」(见 自说经8.1-8.4、相应部35.117、中部49、长部11 等)。

这样的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是唯一的安全可靠(ekkagata)。除此之外,另外想象有某种可以永恒延续着「菩提心」的「无生法忍」,那就不是佛之所教或佛之所示范了(大乘先是将原始佛教的涅盘,错误地定义为「灰身泯智」的「断灭、自了、逃避」,在佛陀形容为「无上解脱」的涅盘以上,硬是立了一个「不住于涅盘」、比涅盘还高的「法忍」)。

第三,不证涅盘的「菩提心」、「无生法忍」、「纯利他主义」,作为一种宗教的教义,在历史上的进化发展,是有迹可循的—它们是逐渐形成、长期变化、随历史环境中的机遇而变更。

这就像大乘的阿弥陀信仰,不是单一推广者、一时间、一致性的倡导(更加不是历史佛陀之所说),而是长时间、众多编集者、前后参杂来自不同处的信仰元素(有 祆教 也有印度本土信仰的元素)所汇集而成的。考古出土的 阿弥陀信仰 的相关「佛经」,内容高度不一致。越晚期著作流传的,基本上包含的愿力数量越多,而四十八愿的版本,最终成为凌驾、统合的版本;越晚期的经典,对于「极乐世界」愈加「理想化」(例如 晚期描述的净土,不同于初期的,是没有女性的;往生极乐的女性非得「转女为男」);越晚期的,对于「往生净土」的条件也愈加宽松简化(例如,较早流传的「往生条件」。

历史上这些大乘教义的演变,往往都不是对佛陀教育的愈加澄清,而且是乱码随机地在历史洪流中随波逐流、应运而生。举例来说,大乘中称念佛号、咒语的「法门」的广泛盛行,一大部分肇因于印度教中湿婆信仰等的一时极度兴盛。为了与这些印度外道的潮流竞争,为了获取信徒认同,投世俗之所好,不惜背弃佛陀对于「音声神力崇拜」、「戒禁取」、「非因计因」、「谄媚世俗欲求」、「咒语使用」等众多原则性的批评与告诫(相应部35.132 等)。

再举一例:大乘经典对于「功德」的重视,直接间接关系到 不同寺院争取信徒 和 其它利益的竞争。阿弥陀信仰,相对于较早传出的弥勒信仰、阿閦辟信仰、药师信仰等等,自我标榜的功德愈庞大、相关净土愈理想化、「往生条件」愈宽松,就愈能吸引大量信徒。

「菩提心」、「菩萨道」的教义也是前后不一致,因历史潮流而演化。这种前后不一致,在后代的神话和自圆其说中,变成是「佛陀应机说法、开八万四千法门」。

好些最早传出的大乘经典所说的「菩萨道」,与中期和晚期大乘所说的「菩萨道」大异其趣。如最早的大乘经典之一《法镜经》(Ugraparip?cchā Sūtra)中所提到的「菩萨道」,纯指的是「出家、离开俗家的道路」,完全没有「广度众生」和「大小乘」的内容,其目标也是自我承担的涅盘。根据该经,最高等的菩萨,于森林闲静处住、不与群众互动;次等的菩萨则在村落和寺院中 与众杂处。同样地,《三摩地王经》(Samādhiraja Sūtra)和《Rā??raphalaparip?cchā Sūtra》把「菩萨道」定义为「勤修头陀苦行」和禅修独处。简单地说,这些最早期讲述「菩萨道」的大乘经典,将「菩萨道」定义为差不多是「利他主义」的相反词。

最早期的般若系统经典最早版本编篡于公元75年左右,也就是佛入灭 的五、六百年后才流传出的),《八千颂般若》(Astasāhasrikā Praj?āpāramitā),提到的「菩萨道」,纯指的是以「勇猛、奋进的修行态度」,来更快速成就个人解脱。到《一万八千颂》和《十万颂般若》的时代,「菩萨道」的内容才变更,出现「利他度众」的观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当清晨的一抹霞刚刚钻进窗帘,萍儿就醒了,梦如风一般来不及说再见就倏得飞远了!小女儿的头轻轻抵住妈妈的肩,黑亮的头发...
    绿水人家a阅读 228评论 0 3
  • 这次写作借用上面这副图,本周参加好几个活动,有很多感触。想整理下写出来思绪不是很清晰,现在用几个片段记录下。 1、...
    林亦凡阅读 168评论 0 1
  • “窝囊废把嘴巴闭上,整天就知道喝酒……”妈妈又在歇斯底里地大吼。爸爸不喝酒时,对妈妈是唯命是从。可是,每次喝完酒就...
    鸿雁长空阅读 660评论 3 7
  • 前几天在简书首页发布了一篇《如何一年通往作家之路?》的文章,有朋友说很受启发。 在读了多萝西娅·布兰德著的《成为作...
    欣欣熳阅读 6,269评论 22 163
  • 远程通知 注册通知 获得token 吧deviceToken保存到服务器,要发送远程通知时把消息个Token发送给...
    SayFarewell123阅读 32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