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幅画,上面那幅叫《九十岁自画像》,中间那幅叫《暮春江南》,下面这幅叫《荷塘镜心》,是美术奇才黄永玉先生的得意之作。
说起黄永玉,想信很多跟我年龄差上差下的人都应该发出会心的一笑。无庸置疑,黄永玉是一个好玩且有故事的人。好玩,说的是他不仅会画画,还会玩玩文字,有时也拍拍电影。他自己曾说:人们对我最大的两个误解是:第一,他们仅仅因为我戴眼镜,就认为我是知识分子;第二,我的电影不赚钱,所以他们就认为我是艺术家。有故事,是说他的人生精彩波澜起伏。他的妻子张梅溪是绝世美女,年轻时为了追到夫人,黄永玉自认无钱又无貌,只有成天在楼下吹小号以表爱心。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发生了这样的对话:黄永玉:“如果有一个人爱你,你怎么办?”张梅溪:“要看是谁了。 ”黄永玉:“那就是我了。 ”张梅溪:“好吧。 ”
我知道黄永玉比较晚,应该是上大学时刚开始接触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知道沈从文先生有个表侄叫黄永玉。后来慢慢地开始在《读者文摘》《青年文摘》上面看到黄永玉先生的画作和文字,便喜欢上这个才华横溢、幽默诙谐的老顽童。黄永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有人说他小时候是艺术神童,版画、油画、国画、雕塑等均无师自通;有人说他曾是弘一法师的三个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传而练就了灵性十足的书法。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他的书,用心赏析他的画,神奇的色彩褪去后,人们更多体会到的会是他深厚渊博的学识、卓尔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强的性格、睿智风趣的谈吐和笔耕不辍的勤奋。
早课抄了俄罗斯女诗人加莉娜·埃莫什娜的《这是秋天》:”这是秋天/宁静的时间/书信和黄叶的时间//这是黄昏/影子更深了/这是风在吹进你的面孔//这是雨/这是一盏灯的光/穿过灰色的窗棂//这是夜/用它褴褛的爪子/收集着破碎的茧壳。“
这学期的课已经接近了尾声,每天两节课就是领着孩子们做综合训练的卷子。孩子们觉得乏味,我也觉得提不起精神。但最终学校也好,家长也好还是要看孩子们的试卷成绩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免俗,都不能不考虑那一张卷子带给孩子、家长、老师的压力。毫无疑问体制下的从教者实际上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个中原因我说不清,也不想说清,即便说清了也起不了一丝一毫的作用,倒给人家添堵。尽可能地把训练卷子和阅读写作并重吧,尽力做到标本兼重。有孩子昏昏欲睡,而且从开学到现在几乎堂堂课如此,叫也叫不起来,语文课上总是没精打采的样子。这当然是我的问题,我尽可能地把课讲得生动起来,如果还不能驱走瞌睡虫,那也只能让他去睡了。
下午两节课后,全体教师到图书馆五楼会议室开会,是期末工作相关事宜的安排部署。考核办上午通知下午下班前收政治学习笔记,我翻拣了一下,与规定笔记的次数还差两次,正好利用开会这个机会补上。不是我不尊重讲话的领导,实在是没有时间。无论是开全校大会,还是抄政治学习笔记,在我看来真的不过是例行公事。一个学期快过去了,细细地检索,几乎大半时间都用在没有意义的应景之事上了。工作一件一件布置下来,也许并不是真正为了收到什么效果,只是为了布置工作而布置工作。光鲜的事儿不过就是把面子弄得堂而皇之,别管里子怎么样,大多数看的只是光鲜的面子。一边听领导讲话,一边抄政治学习笔记,身前身后还不时传来时强时弱的私语。这是每次二中全体会上一道司空见惯的风景!
这几天晚上,家人来我家聚餐,吃得好坏不说,至少很热热闹,也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散得比较晚,所以每天写流水财的时间也跟着向后延。把一件本来并不难坚持做的事儿坚持着做下去,并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只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而已。
晚课抄了《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抄了《论语··八佾篇第三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抄了《易·系辞传上》:《易》有圣人之道四十,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像,以卜筮者尚其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