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卡片,我的第一反应是,当年吃了一箱又一箱小浣熊,却还是永远集不齐里面的人物卡片。这已然成为了我的梦魇。
但是,一盒又一盒的卡片,拿在手里,看在眼里,还是莫名地欢喜和爱不释手。
最近读到[德]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让我既兴奋又有点惆怅。
兴奋的是我因此书“结识”了一位德国著名学者,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听这名字就带感),他著作等身,洞察力惊人,一生中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
我的天,书中还有意无意地告诉我想要著作等身,其实只需要每天记6张卡片笔记。起初我半信半疑,后来读完整本书,我信了!瞬间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功成名就了。
惆怅的是这些卡片得自己弄,自己记,没有吃干脆面获得卡片那么香又那么容易。
不过,我还是始终坚信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的道理。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经常会“灵光一现”出各种想法,习惯好的,聪明的人就会立即用手机备忘录等方式记录一下,整理成不同类型的“智囊库”。还有时,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幻想和“白日梦”,都是星星点点的写作源泉,但由于太沉迷于念想里,便忘了记录,结果与变成写作大神失之交臂,擦肩而过。
也有人说,整两个卡片盒,记录念头想法,再整理分类,编号进行索引,甚是麻烦。还不如电子软件来得痛快和便捷。
这一点我也不否认,但是,我们看书学的是方法和技巧,可以活学活用,纸质卡片和卡片写作软件双管齐下,最终提高大大提高写作效率才是王道。
安人心智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阳志平说:“卢曼卡片盒写作法则尤其合适学术写作与信息密度大的写作,比如论文、学术专著与长篇科普等。
从认知科学角度来讲,卢曼的这种做法是极其聪明的。认知科学家将人的信息加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阶操作,也就是“认知”本身,你感知的、你记忆的、你学习的、你思考的。第二类是二阶操作,称之为“元认知”,即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监控:“我当前感知到了什么?我当前在记忆什么?我当前在学习什么?我当前在思考什么?”这就是元感知、元记忆、元学习、元思考等。“元认知”也就是认知的认知。
一个盒子用于保存内容本身;一个盒子用于监控内容。
卢曼卡片盒写作法的高明之处还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他让卡片与卡片通过各种索引关联起来,从而提高了记忆提取的效率。”
所以,你想通过卡片笔记法,让握在手里的卡片使你瞬间文思泉涌,让写个几千字,几万字的文章,信手拈来般轻松,那就买一本《卡片笔记写作法》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