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说很多的话,不管是在单位对着同事,还是回家对着家人。有没有留意过我们每天说的话语,里面有多少评判、指责、说教和命令,我们在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个决定时,是不是都带着我们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看法。
曾经看过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于语言沟通的很多看法。或许我们大多数人认为打架斗殴才算是暴力,殊不知在我们每天的话语中也充斥着种种暴力。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请大家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某一天晚饭前,你那三岁多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跟着进了厨房,想要学着大人的样子把饭菜端到餐桌上,其中有一个碗刚从蒸锅里面拿出来——碗边非常烫。可是就这么巧合,他刚好选中了端这个碗。当他用双手去捧碗时,热度让他一下子就把手缩回去了。这个时候除了问他疼不疼,我们是不是还通常会附带下面的话语:“看嘛,烫着了嘛,跟你说不要进厨房,这里不是小孩子玩的地方,赶快出去吧,说了这么多遍就是不听。”
我们都非常爱我们的孩子,不希望他们受到伤害。可是在上面的场景中,你的话语比起那个很烫的碗来说,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这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方式。
首先,我们并没有观察到孩子行为的动机,他并不是想要来捣乱或者故意制造麻烦,他只是想要来帮忙,想要学着大人的样子做一些事情,这是他学习和探索世界的方式。然而我们劈头盖脸的一段话,有可能浇灭的是他想要参与合作并做出贡献的热情。那么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当你抱怨为什么孩子都不帮忙做家务时,你应该想想曾经往孩子头上泼的冷水。
其次,这段话带着我们强烈的私人逻辑和主观判断,我们说出的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我们眼中的“主观事实”。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副与生俱来的独一无二的眼镜在看待周遭的世界,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来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来源于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解释和判断。你认为孩子是故意不听你的话,跑来惹麻烦,但是或许他们是真的想要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只是由于他们目前的经验导致他们会犯一些错。
再次,这段话语中并没有表达出孩子和你自己双方的感受。对于孩子而言,他因为自己的经验有限受到了一些身体上的伤害,而且也会有一点点小小的挫败感,这些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的一些感受都需要被看见和接纳。而你自己,因为孩子受伤,你心里肯定是有关切的,同时或许也有孩子不听话带来的一些恼怒。但是在这段暴力沟通的语言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双方的感受被看见和被认同。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指出,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都会蒙蔽我们心中的爱,从而产生一些异化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应当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就像上面的场景,我们首先应当描述出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妈妈有注意到你想要端这个碗,可是这个碗太烫了,你的小手因为被烫到迅速地缩了回去。”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说到感受一词,现代人好像已经习惯于屏蔽自己的感受,认为将自己的感受暴露于众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样能让他人一眼就看穿我们。所以我们筑起了厚厚的盔甲,去屏蔽自己心中的感受,让自己显得那么深不可测、不可捉摸。但是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可他人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一步,能使沟通更为顺畅。在上面的场景中,我们应当如实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面对小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和引导他们表达出内心感受。我们可以说:“妈妈看到你手被烫到了,感到很担心,也有一点焦虑和着急,妈妈有留意到你好像也有些灰心和沮丧,是么?”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我们需要留意在每件事情背后,我们自身的需要是什么?很多时候,沟通的冲突在于我们不了解自身潜藏的需要是什么,而一味被情绪拉着走。或许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但是它确实是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能避免冲突中心的问题被带偏。在上述场景中,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妈妈很爱你,很在意你的安全,所以在平常生活中会设置一些限制,这些限制的目的在于我希望可以保证你在安全的范围内去自在地探索世界。妈妈也知道你逐渐长大了,你想要学会更多的本领,想要去探索更多的事物,妈妈很欣喜你愿意去做出尝试。”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人,我们希望他们如何做。在请求这个阶段尤其要注意两点:一是我们需要明确表明我们需要别人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以免给他人造成困惑,而且否定的语句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二是请求跟命令是不同的,一旦对方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那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回应时我们对他人进行了批评和指责,或者我们想要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时,这就是命令。在上述场景中,我们或许可以试试这样来提出我们的请求:“下次你再想要到厨房帮忙的时候,可以先问问妈妈这个东西安全么?或者我们可以来拟定一个家务活计划,把你现阶段可以做的事情都列出来,然后你从中进行选择。”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进行沟通联系。或许你会觉得这样说话好累,用我们习以为常的方式不是更简便。然而,当你开始将这种沟通方式无论是用于亲子、夫妻亦或是工作和社交时,都将惊叹于沟通方式的转变带给我们的收益。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一扇窗,而不应是我们和他人中间的那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