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2、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3、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4、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
5、人生大病, 只是一傲字。
6、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7、君子之正气,其亦不幸而有所激也。
8、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犹舟之在舵。
9、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0、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1、严霜大冻之中,岂无些小风和日暖意思?
12、惟圣人而后能无悔,无不善也,无不诚也。
13、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
14、虽惊风巨浪颠沛不无,尚犹得免于倾覆者也。
15、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
16、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7、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18、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19、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2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 人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
21、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2、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23、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24、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一,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25、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26、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27、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2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9、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30、《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