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非常著名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对透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论绘画》中,达芬奇提出三个透视方法的观点:一是远距离物体尺寸的减小(精准的缩放比例);二是颜色的逐渐衰减;三是物体轮廓逐渐模糊。比如,在我们生活中著名的建筑师,他往往就能把远处的尺寸目测出来,而且非常精准。我们在日常绘画中,常常举起笔头测量物体的长度,画面上的比例就会更加精准。这些思考的过程就是透视学潜意识发挥的作用。《最后的晚餐》是经典的焦点透视,可见整个场景的轮廓线都聚于一点,如图九,如果我们从画中单个物体来观察,那么B点只是四边形的棕红色墙体;我们再从整体来观察,就会发现那是四个面积相同的矩形棕红色墙体。透视把原来物体的轮廓都“改变”了,因为我们视觉已经习惯这种变化规律,当我们拥有透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就不难目测尺寸以及辨别物体的空间关系。
图十是《最后的晚餐》延伸的透视线框图。其中线段C为视平线,所有物体因为越来越远而最终消失在这条线上;线段A是视中线,它通常把视觉画面分成两半;视中线和视平线的交点(B点),也是我们视觉的焦点,称为心点;而在视平线的两端分别有两个透视的消失点,称之为灭点(D点);在视中线上下两端也分别有两个透视点,上方的交点称为天点(E点),下方的交点称为地点(F点)。
通过以上的作品我们知道,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中,为了使画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往往并不是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使用多种方法的结合;西方是定点透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基本原理将隔着一块玻璃板,把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从而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前者特征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后者则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