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父子关系就像磁铁相同的两极一样难以协调,身边的朋友也有父子关系紧张的例子,这似乎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先生也曾经和父亲有二十几年“没有见过面”,如今,这些往事都写进《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这本散文随笔中。
提起村上春树,中国读者都非常熟悉,他的大作《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一系列小说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家对于村上春树先生早年求学、玩音乐、开酒吧的经历都如数家珍。
其实,在村上春树先生身上还有两个特殊的标签也让读者们非常感兴趣。一个是长跑者。村上先生酷爱跑步这件事已经写在他的随笔《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这本书曾经激励了许多人从此开始了跑步生涯。
第二个就是村上春树先生被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虽然数次提名,但始终与诺奖无缘。
如今年逾古稀的村上先生又写下这本《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这是他首次用文字记录与父亲有关的种种回忆,他要为这样的文字寻找曾经疏远的父子亲情。
在书中,我们知道,原来村上先生的父亲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这也是埋藏在村上先生心中的巨大阴影,也是导致父子俩多年隔阂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为一名和平主义者,村上春树先生历来反对战争。他在多部作品中都表现出对战争的批判和反思。当他能过多方收集的资料证明父亲没有参加过南京大屠杀之后,村上先生才有了一丝释然。
年轻时的村上先生对父亲的行为很不理解,再加上父亲也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从来不会向孩子讲述当年的经历,更不会解释,他只是默默地每日清晨诵经,以此告慰“死在战场上的友军,和当时敌对的中国人”。
偶尔有一次,父亲向上小学的村上先生讲起当年处置俘虏的场面,父亲虽然父亲神色淡然,但是这件事在村上先生幼小的心灵上却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年少时,他不理解父亲,更不理解这些制造战争的人为什么如此残酷。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父亲去世后,村上先生开始收集资料,走访故人,他才渐渐理清了真相,也能够理解战争带给父亲的也是同样的“心理创伤”,那些沉重的往事也是父亲不愿回忆,不想提及的过去。但是,父亲还是对儿子说出来的那一点经历,是希望下一代人不要忘记历史,要以史为鉴。
在这本书中,村上先生回忆了父亲的一生,包括父亲家族中的变故,以及战争中的经历,还有父亲的爱好——写俳句。即使在战场上,父亲仍然坚持写俳句并寄回国发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战争,或许村上先生的父亲会成为一位俳句大师。
毕业于京都大学的父亲一直对村上先生不满意的原因,就是觉得儿子对学问不感兴趣,在这样和平的环境中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真是太失望了。这是典型的望子成龙,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未竞理想的想法,也是父子矛盾的根源所在。
直到三十岁之后,村上先生成为小说家,父亲“似乎很为我开心”,但是儿子对此并不以为然。许多年后,村上先生才感悟到“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呼吸着不同时代的空气,背负着时代本身的重量活下去,也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成长”。
这本书的名字是《弃猫》,因此在文章的开篇和结尾都讲述了当年父亲带着村上先生去丢弃一只小猫的经历。同一件事,在文章的开篇是回忆,而结尾就是反思。这其中既有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也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意。生命中有太多的偶然,也有太多的必然。
正是这些偶然与必然的不断叠加,才创造也不同的你、我、他(她)。父子一场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请彼此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