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电影院看了《寻梦环游记》。我觉得这是近几年皮克斯最好的动画电影,怪不得豆瓣打了9.2高分。去之前朋友叮嘱我让我备好纸巾(虽然我没哭),特别感动,适合冬天看,暖煦煦的。
在墨西哥这个充满音乐的城市,唯独有一家人十分憎恶音乐,而家里的小男孩米格却天生热爱音乐,一心想成为未来歌神,遭到了全家人的打击和反对。为什么这个家庭如此“奇葩”?原来,米格的曾曾祖父年轻时为了追寻音乐梦想抛弃了家人,从此怀恨在心的曾曾祖母便定下了一个“诅咒”:这个家族的后代不准碰音乐。但叛逆的小男孩怎会就此收手?在墨西哥亡灵节(类似“鬼节”“万圣节”),他无意间穿越到了死后的世界,见到了逝去的家人们,包括那个神秘的“曾曾祖父”……不再剧透,就此打住。
一开始写这篇观后感,我想到的话题是“家人不支持的梦想,该不该继续?”浮现在脑海里的是我妈反对我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天天唠叨让我留在家里考公务员的场景。但是仔细想想,电影其实并没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告诉我们应该选择家人或是梦想,只是把这两种方向的利弊摆在你眼前。当然,最好的结果是拥有被家人支持的梦想,这也是电影最后圆满的结局。
虽然是“寻梦环游记”(讲真,觉得这个译名很烂,可能为了呼应“飞屋环游记”吧),除了“梦想”,最戳中我的部分是对“死亡”的描述。影片里的“亡灵节”,是现实里真实存在的:每年亡灵节,墨西哥人都会祭奠逝去的亲友。我们谁都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怎样。从一些宗教的描述里,听说过天堂的美好和地狱的残忍。影片里的“亡灵世界”,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它其实与活人世界毫无二致,有家庭、朋友、宠物,有警察、服务人员,有上流社会和底层人民的阶级区分。
妙就妙在,影片有一个有趣的设定:在亡灵节那一天,只要在活人世界有人供奉逝者照片,逝者就可以通过一座桥从亡灵世界来到现实世界去和亲人团聚(虽然亲人看不到他们)。米格的曾曾祖父因为年轻时的“错误”惹怒了家人,没人供奉他的照片,没法过桥。他一次次乔装打扮“处心积虑”,就是为了前往活人世界见到心心念念的小女儿COCO(米格的曾祖母)。这种血浓于水的牵绊,从来不会因为生死的界限分割。
为什么米格的曾曾祖父这么着急看到他的小女儿呢?在亡灵世界,如果被生前的亲人遗忘,你就会永远消失,灰飞烟灭,这就是终极死亡,比肉身的死亡还要恐怖。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段话: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开这个世界。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没人记得你。COCO年事已高,记忆力逐渐衰退,如果她忘记了自己的爸爸,那么米格的曾曾祖父将永远消失,无论生死,再也无法见面。努力回到活人世界与亲人团聚,这促成了影片的一大泪点。
我们总是忌讳谈论死亡,老一辈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不吉利”的话题。但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总会有死亡的一天,谁都逃脱不了。我很喜欢一本儿童小说《天蓝色的彼岸》,讲的是死后的小孩子在前往天堂前要求回到人间,弥补过往的错误。它教会我们珍惜太阳下山前的每一天,不要带着遗憾离开。米格的曾曾祖父离开人世时是有遗憾的,他死前没有见到自己的家人,但亦有死后世界里与爱人的重逢,亡灵节当天前往活人世界探亲的权利。电影里的设定是这样,活在现实世界的我们呢?是否存在一个死后的世界,让我们再见到自己牵挂的人呢?这一点谁都不清楚。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无论是甜蜜或是悲伤,都构成我们活着的意义。我现在还做不到开悟,做不到不执着于外物的洒脱,仍然会因为分离而难过,因为失去而痛苦。面对亲人的死亡,像庄子“鼓盆而歌”的境地,估计也只有少许人能做到。我相信前世来生,相信生命的轮回,所以我并不怕死。自己经历过几次“濒死体验”,看过《挑战通灵者》,知道死后亲人的灵魂一直在我们身边庇佑,就觉得很温暖。当死亡将亲人带走,我们能做的是让他们活在记忆里,这便是永生。故人虽不在,但总有美好回忆是穿越生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