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李老师“镇西茶馆”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父母的焦虑往往来自对孩子的苛求——与一位焦虑母亲的聊天。
文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
多年前的李老师的一位学生去找他,说自己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成绩很好,但她最近送女儿去读“国学班”时,和一些家长聊后才知道,成都还有许多名校的孩子,那才是牛!“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于是,她感到焦虑,觉得自己的女儿其实不过是“矮子里面充高个”,这样下去,到了中学会落后的。于是她决定把孩子转到“更好的学校”去,再于是,她开始为如何才能“转到更好的学校”去而焦虑,而奔波——关键是还不知如何“奔波”。于是她去找李老师求助。
其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做父母的都和李老师的这位学生母亲一样,总爱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朋友家的孩子上名校了,我家的孩子也得上;亲戚家孩子学国学了,赶紧送我家孩子也去学;邻居家孩子去学口才了,咱们也去报个名吧;同事家孩子学奥数了,我们家孩子也不能落后……总之就是别人学什么,我们也得学什么,别人有什么我们也要尽量满足,从不问孩子愿不愿意学。孩子茫然的跟在后面,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在哪,父母推我一下,我就挪动一下,父母用尽浑身解数,孩子却茫然不知所措。
久而久之,孩子疲了,父母便焦虑了: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花钱多不说,有时候还要托关系欠人情,你就是拿不出成绩呢?你怎么就不能给我争口气呢?甚至在家辅导个作业也要和楼上的邻居家的比,“鸡飞狗跳”,连吼带吵,恶性循环,回环往复……
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善于观察和发现,捕捉到孩子的优点,去积极引导便可以了。这样的孩子不仅自信心会更强,还会更加健康快乐幸福!
我赞同李老师的观点,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如果我的孩子牺牲了快乐的童年,经过努力进入了全国最顶尖的学校,但她终日郁郁寡欢,甚至抑郁,那我宁愿还她一个幸福完整的童年,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看到有人在下面评论说“不是我的孩子我也这样写”,觉得特别不舒服,可能在他们眼里,让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特别不求上进,没有追求。可是我却觉得追求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烦恼都是攀比出来出来的,这话不错,从现在起,心态从容淡定一些,眼光放近放低一点,只让孩子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有进步,那就是值得肯定的。
从现在起,简单一点,先让孩子做一个幸福的人吧,有幸福感的孩子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不会太差,因为她总能给自己找到快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