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村冬季取暖的变迁(中)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

        打我记事起,村子里到处低矮的蓝砖房,蓝砖房有表砖房,和卧砖房。所谓的表砖房,外面是蓝砖里面是土坯。内衬土坯的厚墙,榆木檩,柳木椽子,上铺苇箔,架起厚厚的土屋顶。这房子冬暖夏凉,很是宜人。屋顶不起脊,平顶。

        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慢慢的提高。人们可以享受燃煤取暖。那时候家家户户有或胖或瘦,或高或矮形式不一的土火炉,盘制土火炉需要砖块、泥巴、滑秸泥、炉条。炉膛大,口小。那时候我经常看大人们和煤泥,细煤面、胶泥土掺匀实,浇上适量得水,和成膏状,晚上用来压火,压完火后,用铁钎(俗称“火镩”)扎一个火眼,火眼扎的太大煤燃烧乏了。火眼扎的太大,空气不能上下流通,炉子熄灭了。所以火眼扎的太大、太小都不行。

      母亲晚上睡觉的时候,将一两个玉米苗窝窝头或豆面窝窝头掰开,分成四到八分,在炉子上放上。天明我和姐姐们就可以吃上香脆的窝窝头了。一生中令我最难忘的事,炉子上烤红薯。烤红薯是一门技术活。找一个破旧的搪瓷洗脸盆,炉子旁放几块条状的白瓤或红壤的红薯。经过反复试验,我们终于吃上自家的烤红薯,这也是至今我爱吃街上买的烤红薯的原因。

        土法盘制的火炉,虽然不断改良,我们小孩子嫌被窝冷,不肯钻被窝,母亲常常拿一个输液瓶,里面盛着开水。用输液瓶暖被窝是不公开的秘密。村里一些善于动脑筋的人们用塑料软管跟土火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软塑料管盘放在床下面的棉被,保持着一定的温度。村里的人们晚上睡在这样的床上会偷偷地乐。

        1990年前后,人们手头宽松了。那时候我们村里没有修公路,村里的人们修房盖屋的时候拼命往高处盖,房子一家比一家高。那时候盖房流行空心板,再后来流行浇置顶。

        高大的房屋空空荡荡,但是密封性比起以前的房屋强似百倍。冬天人们购买铸铁蜂窝煤球火炉、铁皮蜂窝煤球火炉。

        那时候人们不知道煤气中毒有多么的厉害,家家户户很少安装烟囱。每逢下雪天气前后,气压低,煤气受到空气的阻隔不能排除室外,人们要么没有安装烟囱,要么安装烟囱不科学。如没有安装弯头,或弯头开口向上,更可悲的是,没有及时更换烟囱,弯头有麻雀或燕子巢穴。几乎每年农村都有煤气中毒的人们,轻则落下智力受损,严重痴呆。重则丧命。再后来县人民医院有了高压氧舱,煤气中毒的人们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那么高压氧舱可以治疗煤气中毒。

      后来人们从惨痛的教训中吸取经验,从人们开始安装烟囱到科学知道如何科学安装烟囱这里面又是一个过程。

        冬天天冷的那些日子,人们喜欢围坐在炉子旁边烤手,人们手冷脚冷。

        2000年的时候,我在郝桥银桥工作住在学校,银桥学校有暖气,室内暖意融融。我家西屋屋门上的手巾每天早上结冰,媳妇和我年幼的儿子在家日子苦熬寒冬。

      每逢下大雪时,我就格外担心,她们母子二人安危。母子两人两年先后轻微中了煤气,所幸是有惊无险。

      那时候我就盼望着,我的家里什么时候能够安上暖气片,过一个暖冬。

      那几年村里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和结婚的人家家里安上暖气片,待在屋里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冷,盆栽的花儿在这样的屋子里能够过冬。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村里大多数人们盼望着使用锅炉带几组暖气片的,过一个暖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