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的场景:
姥姥的话:饭桌前,针对小九要生病,爸爸说。
我:小九要感冒了。
姥姥:我一直带口罩,还一直躲着他,因为带口罩我嘴巴都上火了,疼了好几天。
妈妈:家里有感冒的人,他估计逃不了。
姥姥:这样都不行,我也没有办法。
我:...(无话可说)
PS:主题是小九生病了,思考的是如何下一步,是吃药,还是去医院,还是生活上需要特殊关注。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感悟:
通过这段话,能清楚感觉到自己内心有些东西没有放下;
这段话的重点在姥姥,忽略了提问题“我”的语境;仔细分析如下:
对话前每个人所想:
1、姥姥:自己感冒了,自责没有预防到而害怕传染给孩子的复杂心理;
2、妈妈:家里有感冒的,肯定防不住孩子,基本认定儿子被姥姥传染了;
3、爸爸:觉得也有其他原因,因为一周都在带他睡觉,晚上会咳嗽几声是否属于肺热;
讨论:小九要感冒了
出现以上姥姥针对对话,是情有可原的;
1、因为他们已经都有相同的想法-姥姥感冒传染了孩子,而我再提出这个问题性质上就改变了,本质上成了针对姥姥感冒传染孩子的讨论。
2、我提出讨论主题有误,本意是想讨论孩子感冒了,应该怎么办?而不在为什么会感冒,当事情已经发生,那么主次问题一定要明确,先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至于事情前后的问题是次要;那为什么会感冒的讨论应该是感冒治好了的总结讨论。
清官难断家务事,难在是否会思维导图,分清前后关系;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