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96大火,我老板一连发了很多各大职场公众号写的相关鸡汤文给我们拜读和学习,然后到这个词火热了3天后我才得空在周末百度了一下什么是996,和它带来的这些话题。然后我作为一个90后的员工,就发表一下个人意见吧。
关于“年轻的时候不996,你想什么时候996”
很多公众号是用这句话做标题的,说实话的第一眼我看到的时候,特别是当我知道什么是996后,我是挺反感这个标题的,因为我从出社会以来一直诉求的是有效时间管理,工作和生活两不误。但当我读完马云的讲话稿的时候,我就很想去投诉用这个标题的公众号们,因为这个标题除了炒热度、让普罗大众的打工者产生逆反心理以外,没有什么好处。
说的没错,年轻的时候不996,你想什么时候996,但是你的996得有意义。
我一毕业就进入商业,从做大客户经理,到做企划营销,到现在为止我工作了4年,这四年,我几乎都是996度过的。我曾经去公司的信息部查我的打卡记录,一个月正常的22天上班,我每一天都是8点半打卡,晚上10点钟下班,然后周末8天有一半甚至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跟现场执行和加班。如果按照现在时下流行和传播的90后职业观,我应该早就辞职,况且当时我的工资还是很低的,一个月两千一左右,到底是什么让我愿意这么做?是我自己的不甘心和不服输,我应聘的岗位和我的毕业专业是不相符的,因为我喜欢营销企划这个行业。我深深的知道,相对于目前岗位上科班出身的同事,我有的只是所谓的想法,缺乏的是传统理论和经验。我能做的只有不断的执行,去增加自己的经验,让自己不断的学习到逐渐拥有话语权。当你知道你的能力和你的资质并不足以和别人齐头并进的时候,还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努力,那你永远都只能看着别人的背影前进。我实习的时候,我的第一任师父告诉我,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你就动手,你去打扫卫生,去熟悉环境,去做别人不愿意主动去做的事情,你会从这个过程知道,在这个企业和这个部门,你作为一份子,你需要补位的是什么。不要害怕多做,也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然后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有意义。
年轻的时候不996,你想什么时候996,不代表一定要996。
有一个办公室文化我觉得大家应该都会遇到,就是到点下班了,我的同事没下班,我该不该下班。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么问:
今天的工作做完了么? 做完了 ,那就下班吧。没做完,那就加会班做完吧。
我到目前为止短暂的工作经验告诉自己,一定要合理的规划自己一天的工作,拖延症不但会拖累自己还会拖累团队,这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是环环相扣的,即便你觉得表面上是无关的,但是总有蛛丝马迹是牵连在一起的。不要总让团队等着你一个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8小时工作时间,劳逸结合,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时间,8小时发挥你在这个公司的价值然后有效产能,和你996与否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的身边有这样一种同事,加班喜欢发朋友圈,脚指头想想就知道是一个营销自己的过程啦。当你刷朋友圈看到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内心吐槽一句:“有必要么。”到发年终奖的时候,你会认为你的会比这位同事的少么?不会的,因为无奸不商,能坐到给你发工资的位置的老板,心里可是明了的很,他们只在乎结果,没空关心你是否加班了,如果结果不满意,再励志的朋友圈,都会略带讽刺。当一个公司强制要求996的时候,作为领导者的考虑是觉得员工的产能不足,但是996是否能带来的和时间同等的产能这是有待考验的。如果本身工时的产能不足,加时也并不会产生更多的效益,反而会增加员工的抵触心理,厌恶工作。但不管工时长与短,更重要的是工作质量和时间的利用,不然给到多长的时间都会一再被拖延,就会出现10107都有可能。
年轻的时候不996,你想什么时候996
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一个普通的女孩子,毕业就业,恋爱结婚,最后生孩子,重心偏向于生活家人孩子,这是一个人很正常的人生轨迹,我为什么还害怕自己碌碌无为。”到现在,我还没想明白这个问题,因为有时候,一意前行的路上,我疲倦了,也会觉得做个普通人生轨迹的女孩子,没什么不好的。但是每当我投入我的工作,去努力完成每一个提案,死磕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享受每一次劳动成果的时候,我又觉得这样的拼搏感真好。以前的社会,劳动人民努力奋斗到50-60岁就可以退休了,每个人工作的时候感觉都在为这一天而苦熬,现在的社会,奋斗的期限延长了,40岁创业,60岁腾飞比比皆是,更何况,还有人是一出生就生在罗马,一出生就注定享受着别人望尘莫及的荣华富贵。作为这个时代的人,我觉得唯独能做到的就是做好自己就好了,不管是热衷生活,勤奋工作,还是喜欢平淡如水 岁月静好,最重要是问心无愧,一句过了好几百年都适用的话:“我怕我老了以后没有故事可以说。”
最后引用马爸爸的话:快乐工作 认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