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泉城济南趵突泉

来到泉城济南,最不可错过的景点便是有着“天下第一泉”之称的趵突泉。

趵突泉公园位于市中心,是泉城济南的象征标识。我从济南站出站打车到趵突泉的南大门,歇山式的建筑风格,红柱绿瓦,四角飞翘,宏伟俏丽,横匾“趵突泉”蓝底金字,为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有人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

门内侧的匾额上,笔酣墨宝的三个大字“泺源门”是东晋书圣王羲之所书,门里门外,虽几步之遥,却被相隔六百年时空的君王、人杰题匾集字,趵突泉的阵仗果然不同凡响。

走进大门,绕过假山障壁,眼前一亮,园中绿树葱茏,小桥、流水,真有江南的韵味。

来鹤桥横卧泉东,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石桥,桥南端矗立着明代牌楼,正面题“蓬山旧迹”,背面书“洞天福地”,将趵突泉比作东海仙山。

来鹤桥上是趵突泉最佳观景处,桥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我急不可待地在人群中找到了落脚处,眼睛仿佛变成了调好广角境的摄像头,屏气凝神地去捕捉那穿越古今的宝藏,定格那怦然心动的瞬间。

泉池四周以石砌岸,成长方形,亭前的三只泉眼一字排开,只见三股泉水咕嘟咕嘟往上冒,宽阔的水面上形成了三个漩涡,荡起圈圈涟漪,波纹慢慢汇聚在一起,又向泉池边荡去。在雨季地下水力充盈时,三泉眼喷涌之状更为壮观,其形似山。

趵突泉一年四季的水温在18度左右,有记载的时期可追溯到商代,距今已奔突流淌了3500多年。古时曾名为槛泉、爆流泉、温泉、“娥英水”,民间俗称“三股水”。每一个名字都就像跳跃着的历史颂歌,直到宋代的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取“三窟齐发,势如趵突”之意,一槌定音,冠名“趵突泉”。

西侧泉池有观澜亭,建于明代,为四面敞亭,飞檐翼角,斗拱承托,上饰吻兽,下设坐栏。整座亭子建于高台之上,泉水之中。亭侧垂柳披拂,假山秀立,亭边有有回廊。亭子形状轻灵俊秀,亭亭玉立。黄色的琉璃瓦覆盖,红色的柱子支撑,颜色鲜艳,远远望去格外醒目,倒映在水中宛若仙境。

亭的左右有两块石碑,就像两尊天神守护着趵突泉。一块石碑上刻着“趵突泉”三个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另一块石碑上刻着“第一泉”三个字,为清同治年间历城王钟霖所题。墨绿碑身与朱红亭柱相映成趣。

趵突泉北岸有一组三进的古建筑群,泺源堂、娥英祠、三圣殿统称三大殿,南北排开,气势恢弘,颇有“圣人遗风”。

最南端泺源堂,殿台临水,也是观赏趵突泉的最佳位置。始建于北宋,原为曾巩所建“齐州二堂”之一的南堂,现为泉水文化展馆。建筑为二层歇山式,黄琉璃瓦屋面,殿前为卷棚式厦檐,楣额透雕云纹、彩亭、禽兽、花卉等图案,显得玲珑古典。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出自元代赵孟頫诗句,与波光水影交相辉映,更为之添彩。

中间大殿,原为北魏时期娥英庙,祀舜帝妃子娥皇、女英,后荒废,清代重建。建筑为三楹两层,红柱绿瓦,匾额“娥英祠”为吴富恒所题,内有二妃塑像及“孝友齐家”牌匾。

最北端大殿为三圣殿,古朴庄重,供奉尧、舜、禹三圣,楹联“趵突腾飞,三泉歌唱尧舜禹”点明其文化主题。

在趵突泉周围,散落着37处泉池,构成趵突泉泉群,为济南城区四大泉群之一。其中,金《名泉碑》记载的名泉20处。

最奇的是无忧泉,泉池呈塘湾形,泉池巧石缀岸,石矶卧波,水清见底,漫石穿隙流进趵突泉内。四周松柏泄翠,杨柳垂荫,修竹储润。传说饮此水可解忧消愁,故名。池中游鱼数十尾,皆是草鱼,在水中游弋,既不急躁,也不懒散,青黑的脊背时而浮出水面,时而隐没于水草之间。无忧,终究是草鱼的无忧罢了。

往西而行,白雪楼坐北朝南,前面出厦,落地隔扇,古朴典雅。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史叶梦熊为纪念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而建。

白雪楼与楼前假山之间,以自然石砌垒的不规则形连体泉池,自西向东依次为湛露泉、石湾泉、酒泉,共同构成了济南“泉水甲天下”的缩影。

湛露泉,其名不显于游人之口,泉池以自然石驳岸,呈不规则形。泉水清湛如晨露,故名。

在楼前假山石畔的石湾泉,泉眼隐于石隙,汩汩而出。水面无波时,可照见白雪楼一角飞檐,偶有落叶飘至,便碎了楼影,漾开一圈圈涟漪,倾顷又复归平静。

静卧在白雪楼南侧的酒泉,其名甚雅,其貌不扬。一洼清水,像一方被遗忘的碧玉。

趵突泉景区之中不仅有各种泉水,更有着一个万竹之园。这片竹林最初建于元朝,因其竹林茂盛成堆成片,庭院幽深,楼台亭阁,竹树相连,泉水相接,环境优美,便得名万竹园。

万竹园是一处融合南北园林特色的经典之作,园内现存13个院落,房屋86间,回廊200余米,院院相通,廊廊相连。建筑以青砖小瓦为主,门窗采用冰裂纹、龟背锦等传统棂花样式,尽显北方四合院的稳重。

园中植竹30余种,其中金镶玉竹、紫竹等名贵品种尤为珍贵。竹林深处隐藏着东高泉、望水泉、白云泉三处名泉。虽不如趵突泉知名,但各有特色。

东高泉,因地处高地而得名。泉池较小,石栏环绕,呈方形,石砌结构,水质清澈,常年不涸。

西侧的望水泉泉池长方形,泉池中段架设三孔石桥,桥栏雕刻荷花纹样,桥南建六角攒尖彩亭,池北设悬山式门楼连通四合院。

与望水泉相距不远的白云泉泉涌时泛起串串气泡,如白云出岫,因而得名。

李苦禅纪念馆坐落园中,陈列这位国画大师的百余幅作品。馆前百年石榴树虬枝盘曲,与白墙青瓦构成绝妙画卷。

我循着路标折向东南行,至“沧园”。是明朝著名诗人、“后七子”李攀龙的读书书处。

因园内有沧泉而得名,沧园古朴典雅,园内奇树盆景,珍花异木,松、竹、梅,景观奇特。

往北到了漱玉泉,汉白玉石栏围护的泉池,泉水清澈见底,石栏上刻有“漱玉泉”三字。泉边缘柳成荫,泉水自石壁平缓溢出,形成薄薄水帘,注入水潭中,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相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少年时在此掬水梳妆、吟诗填词,其词集即题名为《漱玉词》。

螺丝泉泉面北连漱玉泉,自然石叠砌。泉水自池底冒出,形成串串水泡,旋转着慢慢升起,犹如螺丝。泉畔立“鸢飞鱼跃”石碑,泉边绿柳成荫,青松挺拔舒秀。开阔的泉池,清澈见底,蓄有锦鱼。

漱玉泉北的李清照纪念堂,纪念堂青砖小瓦,为典型宋代建筑,颇见清雅。展厅里面立着李清照的汉白玉雕像,右手握书,左手自然下垂,头上挽着高高的发髻,目光有神,栩栩如生。仿佛词人并未远去,依然在填词赋诗。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句,刻在木板上。我忽想,这女子当年在此梳洗时,可曾想到自己的词句会被人刻了挂起来,供如我这般俗客瞻仰。

淡夕亭下有座假山,假山上有个人工瀑布,瀑布不大,但却有两层,水流清澈,流下后溅起白色的浪花,观后倍感清凉舒爽。

李清照纪念堂东的马跑泉,以北宋末年抗金英雄关胜战马奋腾、刨地出泉之传说而得名。泉池以自然石砌岸,东倚假山。

比起其他景点,趵突泉的枫溪一般是人最少的地方,但这里也有着其他景点所没有的独特风景。

枫溪东西狭长,位于溪水西端向东望去,岸边景色层次鲜明深远幽静,构成园内最大的风景透视线。

濯缨池虽不如趵突泉壮观,但以其清幽雅致、古代文人的高洁志趣而成为公园内不可错过的景点。濯缨池,古称“鱼池”,池水由趵突泉、金线泉等泉水汇流而成,清澈见底,常年不涸。

池畔杨柳依依,假山叠石点缀其间,池中锦鲤成群。“水至清则无鱼”,但趵突泉却是例外,水质清奇,含氧量高,众多泉水成了锦鲤欢乐的家园。它们优雅飘逸,也成了趵突泉中一道炫目靓丽的景观。

连接趵突泉与五龙潭的泺苑,这是一条仿古民居式水景街,整个景区四围皆以清澈的泉溪曲折环绕,泉水潺潺流转在堂前屋后,每隔百米设亲水平台,再现《老残游记》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

街区明清济南民居风格,亭、台、楼、阁、榭等高低错落,亭旁杨柳依依,街角古槐苍劲,楼前皂荚古拙,房前溪边,花枝招展,郁郁葱葱,加上泉溪入户,宛如一幅玲珑秀美的水墨画。

街边有一泉池泉水清幽透明,一眼就能看到泉底。泉底的硬币,在阳光照射下闪亮发光,就像许多洁白的小月亮,绝美奇妙。

街道两侧,泉水豆腐坊现场制作济南传统小吃,鲁绣工作室展示省级非遗技艺,泉水茶社提供用名泉冲泡的明湖莲心茶,错落分布着众多特色店铺。在这里,你可以购置到富有济南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趵突泉公园像一幅画,写意的山水画,浓妆淡抹总相宜。这泉水已涌了千年,见过多少如我一般的游人来了又去,而它依旧日夜不息地涌着,不因无人观赏而稍减其势。人生在世,原不过如泉边一瞬的过客罢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