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 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那一首优美的郑风诗歌,为我们拨开了千年前的帷幕:秦王朝上郡的土地上,曾有一位公子,迎着咸阳的方向,长身伫立,他便是始皇帝嬴政的长子扶苏。
扶苏,这样一个温润如玉的名字,似乎并不太像是暴烈的始皇帝所取,也许是寄托了对扶苏生母的情意,也许是承载了始皇初为人父的喜悦,不论是哪一种,可以肯定的是,一开始的秦始皇,对扶苏也是寄予了厚望的。
他是幸运的,因为父亲的始皇帝称号,使他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皇长子;
然而,他又是不幸的,因为父亲对少子的溺爱,早早在心里便剥夺了他继承皇位的权力。
诚然,从《史记》到《资治通鉴》,对于秦始皇选定的继承人,都延续了同一种说法,那便是秦始皇早已选定扶苏为太子,是秦二世胡亥与赵高、李斯三人,假传皇命,赐死了本应是太子的扶苏。
这样的版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主流,就连曾经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继而从心底为公子抱不平,直到我看到了这么一段话:
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
说这话的是蒙毅,大将军蒙恬的弟弟,秦始皇宠信的上卿。
当时的蒙毅,因为受赵高的构陷,导致胡亥动了杀意,这些话便是他临死前的辩解——
蒙毅少时从龙,深受始皇信任,这种信任一直保持到皇帝去世,可以说,他是很能理解老皇帝心里到底在想着什么。这些年来,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公子,唯有胡亥,尽管始皇帝有二十几个儿子,但是胡亥的这种待遇,是其他公子远远比不上的,包括身份尊贵的皇长子扶苏。
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句话,也是这句话颠覆了我所坚持的扶苏太子之位观点。他说秦始皇看重胡亥,是这么多年深思熟虑的结果,他不敢进谏也不敢作出什么筹谋之计。
我相信,以蒙毅的刚正,不会因为要保住性命而对胡亥曲意逢迎,他所说的,应是真话。
所以,公子扶苏是胡亥逼死的不假,但并不是简单的顺从假诏书,扶苏本不是那种懦弱的人,唯一能让他放弃抵抗的原因,是心死。
在我看来,他其实心里是清楚的,长期的冷落,表明自己的父亲已经放弃了他这个皇长子,而选择了胡亥去继承皇位。
扶苏的悲剧,不在于太子之位被胡亥诈取,而在于自己的父亲看不到他的优秀,导致秦王朝错失了一位明君。
或许扶苏和嬴政,本就不是一类人,尽管他们血脉相承,但为政观点却大相径庭,那些隔阂,一点点地在这对父子间,蔓延开来。。。
史载在著名的“焚书坑儒”案发生后,扶苏犯颜直谏,认为杀这么多人,天下人会焦虑不安。类似这样的直谏,之前也发生过数次,而这一次,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终于没了耐性,他勃然大怒,立刻将长子远远地发配到了上郡,与蒙恬作了监军。
试想一下,帝王们若选定了下一代,无不急着为太子选择太傅,教其治国理政之能,又怎么会将他赶去边境监军,并放任了军中那么长的时间?
本应对帝位最有竞争力的皇长子,从此彻底远离了咸阳的朝堂,他离开的那一刻,也带走了秦王朝中兴的希望。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秦朝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之所以这么短命,我认为还是秦法在作祟。那种拔苗助长的制度,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够激发出很大潜能,统一六国,但是极度爆发后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此时再用严苛的秦法,已不适合。
若是扶苏继位,以他的仁厚睿智,废除秦法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且扶苏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贤明的皇长子,深得人心;再反观胡亥,登基后的血腥杀戮,很难想象他会废除这样一种法制。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昏庸,若非明君,天下遭殃。
公子扶苏,这位史上第一位皇长子,短暂的人生,竟以这样的方式落幕,让人惋惜,虽然这世上,已经有了太多的无可奈何之事,但若是时光能倒流,以他的秉性,当不会选择生在皇家,白白牺牲了他一生的胸怀抱负,让天下人为之一哭。
本号文章,皆为成周子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