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公务活动中"非必要不做PPT和视频",推动"减量、减费、减负"。这一改革看似针对的是小小的PPT,实则剑指长期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顽疾,体现了政府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整治"PPT形式主义"不能止于一时一地的行动,而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扭转"重展示轻实效"的工作导向。浙江的实践表明,破除形式主义需认知与机制并重,既要端正政绩观,也要完善制度设计。
在制度约束方面,首先要严格界定工具使用的合理边界。可以借鉴浙江"非必要不做"原则,明确复杂数据呈现、重大项目汇报等确需使用PPT的场景,杜绝"凡会必PPT"的惯性思维。其次,应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重心从"看材料堆砌"转向"看问题解决",从"听汇报长短"转向"看群众反响"。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的做法值得推广——借助村社网红地标吸引400多名达人自发宣传,既达到效果又减轻负担。最后,需强化预算硬约束,对确需制作的PPT和视频设定费用上限并公开接受监督,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
在工作方法上,应当倡导简约高效的务实作风。亚马逊公司明确禁止使用PPT,要求用6页以内的简洁备忘录推动讨论;一些基层单位采用"口头汇报+原始台账"替代花样演示,反而提高了效率。这些案例证明,减少"非必要形式"不会影响工作质量,反而能让干部集中精力于核心任务。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在听取汇报时少关注展示效果,多追问"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群众反馈如何",以此传递"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
从更宏观视角看,根治形式主义需要文化重塑。腾讯公关总监的点评颇有见地:"还是要刹住汇报风,否则禁了PPT,还有Word、邮件,甚至创作型诗歌。"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可能变化,但其本质都是脱离实际、追求表面的工作作风。因此,必须在单位文化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摒弃"表演艺术"。只有当"为民办实事"成为干部考核的硬指标,当群众满意度成为评价工作的首要标准,干部们才会真正从"花架子"中解脱,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的"田间地头"。
"PPT减负"虽是小切口,却蕴含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大文章。浙江的探索启示我们,整治形式主义不是简单地否定技术工具,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让工具回归服务本质。当评价的"镜头"从汇报材料转向群众生活,当干部的脚步从办公室走向问题现场,形式主义自然失去生存土壤。唯有如此,基层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干部也才能轻装上阵,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广阔天地中施展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