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19##年1月9日出生在阳城县北留镇后河村,1937年2月参加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后河村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1980年退休,1997年9月25日逝世。他一生对党忠诚,廉洁奉公,工作上无私奉献,生活上对父母孝顺当先、对子女从严管教、和邻里相敬如宾,良好的口碑至今为人传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他淳朴忠厚的个人品格、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公而忘私的刚正家风,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少年时代,很早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由于家贫人多底子薄,郭##没有上过一天学堂,更没有受过四书五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孔孟教育,但是在祖辈大人优良的传统教育和艰苦的生活环境熏陶下,很早就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从小就体谅理解长辈的疾苦,一心一意和父母兄弟姐妹参加农业劳动,16岁起还在厂房造纸,辛勤工作贴补家用。由于肯下工夫、技术好,村里的同辈们都来向他学习,他总是耐心指点,直到教会为止。这样的环境不仅使他成长为一个身体强壮的男子汉,还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忠厚善良的性格、尊敬长辈的品德、善交朋友的作风、仗义执言的立场、乐于助人的美德。
抗战和内战时期,战斗在民族解放的第一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很快占领了阳城。日本鬼子杀人放火,抢粮抢纸,原本平静的农村生活被彻底打破了。郭##带着他的家人东躲西藏,没有办法过一天安稳日子,对日本鬼子的国仇家恨不断累积,萌生了抗日报国的愿望。
日本侵略者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的抵抗。当时在山西,共产党和闫锡山成立了牺盟会(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实际上由共产党领导,共产党以牺盟特派员、公道团的身份领导抗日。1938年,西封村就有了地下党支部,领导西封村的抗日斗争,郭##和村里的青年郭秋旺、郭鸿宾、李永祥、郭林山、王克勤等都参加了西封编村地下党支部领导的抗日斗争。他们白天在村里劳作,到了晚上就到西封编村开会,学习党的抗战政策,研究如何和日军作斗争。
日军占领阳城后,共产党为了斗争的方便,就把阳城县沁河以东、晋韩公路以北的地方划归了晋北县,把晋韩公路以南的地方划归了晋沁县,两地的通信往来、人员往来主要从西封通过,到达章训。十二月事变发生后,唐天际部队由郭峪转到西封,郭##参加护送队,护送唐天际的部队由西封到章训,前往土河,顺利通过封锁线。
1945年日本投降后,后河规划成行政村,包括8个自然村,村公所就设在后河村玉皇庙,郭##担任后河村武委会主任。武委会主任的工作十分繁忙,除和村干部一起抓好土地改革和日常工作外,还要组织民兵防特反特,动员青年积极参军。郭##白天黑夜忙个不停,经过几年党的考验,1949年西封村党支部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是领导村里建设的先行者
农业合作化时期,张子良从端氏回来,他俩共同协作,带领大家开展农业农村建设,社员推举他俩做领导,张子良任党支部书记,郭##任高级社社长。1958年公社化后,张子良任后河大队党支部书记,郭##任后河大队主任。
郭##为人厚道,踏实肯干,善于团结干部群众,只要能加强团结,自己常常任劳任怨,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所以后河大队干部互相之间不闹意见,年年被评为团结战斗的先进集体。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起来夺权,郭双奎放弃了担任多年的职务,主动到润城镇修水库,一去就是七八年。那时候条件不好,缺衣少食,他从来没有抱怨过,通过勤学苦干,做到了民兵连的政治指导员。等到对田间渠系和田块建设整修初具规模,北留水轮泵站筹备成立后,他再次放弃了在北留水轮泵战担任领导的机会,毅然回到了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和老百姓共同创业。他经常到落后的队里包队,从早到晚,为落后队的翻身做贡献。
后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发出了“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号召。作为后河村的党支部书记,郭##又义不容辞地背上简陋的行李去往大寨“取经”。这一走又是大半年,连女儿生病住院都没有回家。在大寨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更学到了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高尚品质。回村后,他带领村民整修土地、建设稳产高产梯田,摸索出了一套农业生产管理制度,还总结出了一套通过做思想工作、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党支部工作经验。这些在当时的北留公社来说,确实是很先进的。所以,他年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后河村也被评为示范村。
晚年时代,继续为村风村貌建设发挥余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郭##也乘上了奔向小康生活的车子,过上了颐养天年的日子。他总是笑口常开,面带喜色,乐于指点教诲子女和村民,叮嘱要努力工作,好好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多为社会做贡献。晚年的他虽然卸去了支书的重担,但一刻也没有休息,主动担起大队的老年工作,把老年活动室布置得井然有序,使老年人老有所乐。农忙时还帮儿子女儿种地,农闲时在村里的臭碳厂上车,继续发挥余热。
一生公而忘私,铸就了刚正家风
1938年郭##成亲后,夫妻二人一直相敬如宾,同风共雨,为孝养双亲、哺育儿女付出了心血汗水。虽然生活辛苦,但他从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过分毫私利。那时候国家招生、招干,都由大队保送,许多子女的家长都给大队干部送礼,希望能让自己的子女上学或被招工,家人也希望他能让自己的子女被选上,但是他总是大公无私,谢绝收受礼品,坚决按报名条件,由大队委员会评比决定,每次评比都不让自己的子女作候选人。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孩子和孙辈都积极追求上进,孙子还考入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为全村的青少年树立了勤学奋斗的榜样。
他与人相处,从来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一辈子没有和别人争过长短,奉行“吃亏是福”;村里哪家有了纠纷,他总是调解得妥妥当当,赢得了村人发自内心的尊敬。通过身范叠加言教,家风带动村风,后河村的村风政风不断向上,干部们主动关心村里的事,愿意为村里做事,遗风福泽一直影响至今。
他能够活到80多岁,成为我村男性中的高寿者,与他为人正直、心胸宽阔、大量大度的胸怀是分不开的;与他粗茶淡饭、清贫节俭、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在80年的匆匆岁月中,他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境遇起起伏伏,走过了坎坷的一生;他作为家庭主心骨顶梁柱,日夜操劳,呕心沥血,走过了辛劳的一生;他作为村委的主要领导始终勇挑重担,廉洁奉公,把村里的大事小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走过了光荣的一生;他善交朋友,仗义疏财,敢讲真话,收获了充实、自豪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