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说说笑笑,谈天说地,角落里总有一个人默默行走,即使下一秒消失,也不会有人察觉;有人望向她,只是笑笑,而不语。在与之接触的人中,包括亲人朋友,都会将其忽略,因为相貌平平,沉默寡言,又无欲无求,即使在16岁以前因为在学校的成绩还算优异让她被少数人看见,也还是免不了在进入市重点高中后,被更多优秀的同龄人所埋没,于是原本那些形而上学的异想天开慢慢的被现实吞没,而最终,终于在跌跌撞撞中沦为社会中得过且过的一名随时都可以被换掉的普通女职员。
虽然在所有曾经与之接触的人,包括曾经熟悉的挚友看来,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太过于善良老实,安稳是最适合她的道路,可是她的内心--不管行动上是否够坚定--一直都将曾那些似乎不属于她的那些异想天开放于心底:背着吉他,拿上相机,骑上自行车,一路向西;写作,成为作家;继续学业,探索更多的未知...
梦想之所以为梦想而不是现实,就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在梦里的想象,而对于普普通通经济的家庭,又加上固有的对于性格内向的人的刻板印象(某种程度上有现实的成分--唯唯诺诺,顾虑极多),跟随大众的潮流--安于工作,相亲,结婚生子,为家庭付出一切--是她的最好选择。
2020的新年假期,却把更加残酷的现实摆在了她的眼前。
不断上升的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社会的现实;公司大佬们未曾关心员工,布置下业绩和任务;亲人的冷漠与自私;亲人的离世,追悼会上相干人的追悔,不相干人的看戏;花甲之年,失去老伴儿之后的悲哀...
意外和灾难虽然不是常有,但是人们却真的无法知道,下一秒是否就是死亡到来的时刻。为了所谓的生活,找到一份凑合的工作,看尽老板们为了利益和管理下达各种业绩和政策,极少考虑人情,只为业绩。
终其一生,很多人都在为别人而活,为忙碌而过,为了琐碎的事情斤斤计较,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被现实吞没,可是意义何在?
人生,活得长,也就是短短80年,一天24小时,8小时睡觉,1小时吃饭,3个小时做饭,洗衣,干杂事,一天一半的时间过去了;抛开3岁以前,学校学习,从4岁到22岁,早上8点到下午6点;从22岁到65岁,公司工作,又是一个轮回,早上8点到下午6点,这样算下来,抛开周末,我们的自由时间事实上只有15年,这15年,多数是在我们66-80岁之间,而很多人,或许这个时候开始,已经开始行动不便,年轻时候的种种想法更是付诸东流。
曾经的诗与远方,我们依然要追寻--不管是年方十八,而立之年还是年入花甲,虽然现实与梦想有很多距离,但或许当我们迈出那一步,一切会很简单。
2020年3月,本来打算疫情结束开工时提出离职,但她思绪良久,最后在一个吃完午饭的下午,编辑了一条信息,提出了离职...
虽然在疫情期间只有几百元的垫底工资,房租都已经支付不起,但是她迈出了第一步;于是开始了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买相机,学吉他,学摄影,写作,虽然穷到借钱生活,但是这是第一次,她感觉人生是那么的自由。
我们都知道生活有很多无奈,买房,买车,有钱人总是越来越有钱,穷人总是越来越穷,说起来,不管你是追求怎样的人生,最后都是化为一方尘土。人生的结局都只有一个,我们选择不了开始和结局,却可以规划我们中间的旅途,想要怎样的风景,就付出怎样的努力;想要怎样的日子,便追求怎样的生活--说到底,人生是我们自己的,少一分将就,多一分勇气,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幸福生活竟如此简单。
疫情过后,你是否还停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