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最近关注了一位摄影师,我首先没有关注他本人,而是被他的影像所吸引。在过去的岁月里,城市的变迁使得城市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旧貌换新颜,这是历史的车轮在向前推进。有些人,却是能从旧厂房里发现一丝生活的气息。纵然落难尘埃,也还有余下的光影。
过去,我从故纸堆里发现着近乎发霉的旧事。没有影像,只是大段的文字描述。再就是从新闻媒体上获悉,这条马路的前世今生。它们的故事,也藏在街巷的原住民的深远记忆里。
听老人们讲,过去的事情很遥远。以至于我们丝毫不能感觉到它们曾经发生过,纸上得来终觉浅,这说得还是有几分道理。历史的趣味,看似枯燥,实则充满着无尽的想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通过学习得以扩充。想象力可以是无穷的,只要思维不至于僵化。你可以站在古树下冥思,也许百年以前有人同样站立于此,是他亲手栽植了此树。
刚进城时,对这一切都感觉新鲜。它开拓了眼界,如同刘姥姥第一进大观园时的喜悦。自己身上的尘土气息,就一点点在往后的日子掸尽。城市里,太多东西能够取代过去的生活。乡土,就是对立的。抛开眷恋的故土等情感,你就会无限的期盼能够拥有一种城市里的身份匹配。
经过很多年后,又发现当初的懵懂和单纯的愿望还是在城市里翘首以待。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已经和这座城市发生着某种联系。人在任何一种环境里久了,就容易滋生出一种情感。说不出的习惯,和不愿意再去选择了。这对于四处漂泊的人来说,构成不了影响,因为他们是以天下为家。
相比较农村来说,城市更容易找寻陈年往事。人一聚集起来,就会形成文化。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会记录下来,并展开调查与研究。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着,这条街巷的过往还有兴衰。居住于此的人们,他们构成了人间的烟火。
之所以喜欢历史,那是因为我发现每个当下都会变成破旧的未来。城市的当下,会在我的年岁里慢慢变得斑驳。我既不想借古喻今,也不想凭吊怀古,只是喜欢那其中的气氛。老街里,总会有一个巷口,曾经涌动着各行业的人群。在一瞬间,又落寞着,几十年的造化就成全了眼前景象。
不知为何,我一看到拆迁就不由得多看一眼。这种主动的挽留归因于我早期缅怀古迹时的习惯,但和那时候已然不同了,不伤感了。只是期待能够再造出一方天地,可以留存于世千百年的伟大建筑。那些被拆掉的旧砖石,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也就入土为安罢。
有人在为城市谋划着未来,也遍地翻找着过去的档案。在一份快要被人遗忘的文件里,记录着某人在这座城市里留下一幅城市的画卷。城市如此,农村亦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