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路上听了一本书,标题是《思考,快与慢》。
主要说的是,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前者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后者是需要主动控制、有意识地思考的进行思考的系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慢思考需要调动大脑的理性思考,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一般情况下会很懒惰,能不思考就不思考,在远古时代,这样的机制有利于我们节约能量。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基于直觉和经验的快思考模式,因为这是条件反射式的,无需消耗太多能量。
但实际上,基于直觉和潜意识的快思考很多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需要我们有意识的调用慢思考去分析思考,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减少偏差。
其中举了一个实验:
审核官要审核犯人的保释申请,成功率和审核官吃没吃饭有很大关系。饭后的通过率为65%,是平均水平的两倍。这是因为饿着肚子的时候,没有精力,不愿认真判断,出了错反而担责,索性就不让过,等下次再审核了。
这让我想起了听说过的另一些研究:
比如当一个人手里拿杯热水在喝时,此时他更乐意答应别人的请求;求职者在早饭后的一段时间内面试的通过率更高、、、这些都应该是收到了快思考的影响吧。
书中对快思考的弊端做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1、典型性偏好,就是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略背后的概率
实验一:告诉你,有一个人在地铁看《参考消息》,让你猜测他的学历,有博士学历还是没有学历?大部分人会很快回答是博士学历,这就是基于典型性做出的判断,但是从概率上说,他是博士的概率太小了,肯定没有后者概率大。大部分人只关注到了看报纸这个细节,从而和高学历联系在了一起。
2、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就会更容易认为它会发生。
看新闻时看到最近发生了一起空难,你出门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做汽车或火车了,其实基于概率来看的话,空难的概率远远小于陆上交通方式。或许是因为正是因为空难不容易发生,一旦发生了,就会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大肆报道,给人们一种飞机很不安全的错觉。还有一点就是,飞机在万米高空,一旦发生空难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而在陆地上,不管多危险,脚踏实地总是感觉更安全,存活的概率更高。至少我的快思考是这么告诉我的。但这依然无法和理性计算后的概率向抗衡,飞机才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
3、锚定效应:评估某一事物前会不自觉的找一个参考值,并根据参考标准做调整。
进店买东西的时候,所有商品的标价就是一个锚点,我们一般都会根据标价或者店员的喊价作为基准,进行砍价,那么不管砍价能力有多强,结果都会在初始锚点价格的左右浮动。
4、光环效应:视线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后,这些信息就会影响你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和理解。
一个经典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罗门.阿希):对两个人a和b进行描述,词语完全相同,只是顺序不同,对a的描述是褒义词在前,贬义词在后,b的反之。然后让自愿者对两人进行评价。结果大部分都认为a是一个好人,优秀的人,b是有问题的。但其实a和b是两个差不多的人,所以实验就得出结论说我们对人的评价受到了信息先后顺序的影响。
个人觉得用这个实验来证明光环效应是不够严谨的。为什么呢?因为实验者没有把人和场景的因素考虑进去。作为实验者,他当然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也知道自己假设的a、b两人是差不多的,而是故意把描述顺序调换了一下。但是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假如我来描述一人,我不是实验者,而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人。虽然别人的认知会受到我描述顺序的影响,但是我的描述顺序其实是基于整个社会对他的评价得出的,最多再加上一点我个人的主观看法,那么这样传导过去,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果大家都公认他好,我很大程度会把褒义词放前面,贬义词放后面,反之也一样。所以,当别人想要从我这里了解他时,根据自己的自觉思考,得出的结论未必就不对。
5、禀赋效应:当你拥有某个物品后,你就会觉得它价值很大。
人嘛,不仅容易高估自己,也会顺带着高估自己拥有的物品。
面对确定性收益时,我们总是小心翼翼,不愿放弃;而面对已经失去的状态时,就会不甘心,变得更加具有冒险精神,赌徒心态就是这样,也可以说“光脚不怕穿鞋的”,反正已经损失惨重了,那就豁出去了呗。
相同量的损失和收获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由于人们都有损失厌恶,捡到一百块钱的兴奋程度不足以抵消丢失一百块钱带来的痛苦感受。
只有这两个系统同事运作,相互配合,该交给自觉干的事就给自觉去处理,该动脑筋的时候就交个理性思考去做,人是这么进化过来的,自有其道理。只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克服不必要的思维懒惰,主动放慢思考,调动起慢思考系统,做出理性的思考,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偏见和错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