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无愁秦河村,沿秦河向下游骑行。531县道两侧,一侧依山,一边是河,随势逐级向下,途中有见两处蓄水大坝。沿途青山绿水,景色秀丽。经“十八扭”、“严家河”,行约7公里后,来到菖蒲镇毛畈村。
毛畈村已是县城的东南边陲了,是菖蒲镇境内天仙河的出县口,与潜山市水吼镇、五庙乡毗邻,再往下行约3公里,就是水吼镇的白马潭了。
秦河流至毛畈村,与菖蒲镇流下来的潜水汇合,此段为合水河,最后注入皖河。
在毛畈村河段,有一个古渡——袁家渡。
袁家渡
袁家渡处全县海拨最低(64米)的地方。2002年把从上起菖蒲王岭下至袁家渡境内12公里河道,被统一规划为“天仙河”漂流景区,两岸田园风光旖旎,有“险似三峡,秀如漓江”之美称,被誉为“安徽第一漂”。此河段水势平缓,盛产铁沙、河沙,以及著名特产菖蒲河鱼。
袁家渡最早始于这里的姓袁人家,是古代皖潜水至湖北的交通咽喉,河的北边原有木凉亭,供来往行人歇脚喝茶。
渡口河岸上有三棵毛栗树,树旁立有一块古碑——《義濟渡碑記》。碑上刻的是“義濟渡”,而地图标的却是“义清渡”,以古碑为准,地图标示当有误。
摘古碑其中内容:
义济渡在潜山县治之北六十里,旧名袁家渡。五河埭口(撞冲)诸境至县治百数十里,皆以是渡为要津。义济渡当潜水要冲,居吼岭之上游。乾隆庚午年(1750),朱氏兄弟倡议,捐钱造船,买地置房,便于船夫使用,以安秩序。近年,在渡口修阶梯,以对山洪。后附捐银名额芳名录。
落款时间为“皇清乾隆十八年癸酉岁(1753)立夏后”。
现码头处,新铺以石块。除了古碑,并没有发现古码头其它的遗迹。袁家渡(古碑所在位置)对岸桥头,有石台阶至河边,疑似渡口(副)码头。
槐荫树
义济渡下游约200米,斜对面、南面的弯道处,即是毛畈村姚屋组。此地有一棵古树,挂牌显示:安徽省一级古树,枫杨,龄650年。此树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槐荫树”,即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与董永成婚的大媒人。此地也是“黄梅戏天仙圆影视拍摄基地”。树前河边有“董郎洲”,乃天仙配故事的发源地,置有漂流筏,洲一侧有座天仙寺。
天仙寺
天仙寺,旧名娘娘庙,太平天国时期,清兵与太平军在大别山交战,要经过所在地娘娘庙袁家渡。此时娘娘显灵幻化出很多的兵马,驻扎在山顶和慎守关,清兵在潜山市野人寨看到了娘娘庙山顶有众多的兵马,吓得原路返回,不敢进犯袁家渡。后来人们自发在槡皮岩石洞处修建了娘娘庙,四时瞻仰,祈求国泰民安。后毁于战乱。改革开放以来,由当地信众发心捐资恢复该寺,新建前殿、后殿,由宗教部门批准改名为天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