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有100万只猴子在股市里面投机,他们疯狂的自然也是纯随机的买卖股票,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一年后,约一半的猴子投机都赚钱了,另外一半亏钱了,第二年,这帮猴子又是一半赚钱,另一半亏钱。
长此以往,十年后大约只剩下1000只猴子,他们的每次投资都是正确的,二十年后就只剩下一只猴子,每次投机总是正确的他成了亿万富翁,我们就叫他成功猴。
媒体会怎么反应呢?他们会冲向这只猴子去阐述他的成功原理,他们会找到某种原理也许这只猴子吃的香蕉比其他猴子多,也许他坐在龙子的另一个角落里,也许他是头朝下吊挂在树枝上的。它一定拥有某种成功秘诀,不是吗?否则他怎么会有这么出色的表现呢?一只猴子二十年来总是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定的猴子,怎么可能只是一只无知的猴子呢?不可能!
猴子的故事说明了结果偏见。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做决定的过程。
结果偏见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会立刻认为他过去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地有道理,可成功者自认为的那个经验也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
华为例子,有段时间微信圈刷屏--华为老总任正非只身一人排队等的士、在食堂和员工一起排队打饭。文章结论:这么大公司领导,没专车、不搞特殊化,是华为成功的原因。这不应该是根本原因。反例:马云又是保镖、又是专车,一样成就世界知名企业。
在网上曾看到过这样一个诈骗故事:
诈骗集团给500个邮箱发邮件,对同一支股票一半发涨,一半发跌。这会有250个邮箱和得到正确预测,在这250中重复此操作,不断重复几次后,会有一小部分人一直都是正确预测。诈骗集团对这几个人说,试用期已过,如果要继续预测,请缴费。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结果偏误,我们很有可能就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如果避免结果偏误,就尤为重要?
那如何避免结果偏见?
第一、在归纳法之后加上演绎法。
从结果中推导出原因的过程叫做归纳法,但得到原因后,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这个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
归纳法让我们像一个律师一样,看到了结果,到事件中去寻找支撑成功的证据;演绎法让我们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有了证据,再去推演结论,并寻找能推导出所需要结果的其他必要条件。如果只有归纳,没有演绎,对总结出的道理,难免会"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一怎么看都对。
要使归纳总结出的经验在实际生活工作产生切实的指导意义,就要看正向演绎能否产生预期结果。并且,再更进一步,甚至是明白了我们在事件分析中可能产生了结果偏见,仍然可以继续做归纳演绎:这只瞎猫是怎样碰到这只死耗子的?它走的什么路?连瞎猫在这里都能碰上耗子,那如果换成其他猫呢?一一换言之,如果归纳出的结论并不能轻易达到期望结果,那也可以再次正向演绎:寻找事件成功中的必要条件,以期对自己的行动产生更强的指导作用。
比如很多人说,谷歌的成功是因为招了最优秀罗的人,在你接受这个原因之前,试着推推看,在谷歌刚创立、并不被看好的时候,真的会有那么多优秀的员工加盟谷歌吗?
第二、用3个问题来武装自己:
这个结果,真的有一个人为可控的原因存在吗?
这个分享的人,真的知道那个人为可控的原因是什么吗?
他引以为豪的,会不会恰恰是这个宝石上的瑕疵呢?
那结果偏见跟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幸存者偏见有什么区别呢?
结果偏见,主要是外人看成功者的崇拜眼神,看失败者的惋惜心态。幸存者偏见,是因为信息缺失而导致的归因困难,我们会系统的高估成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