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空气》大纲
——主讲老师:杨会仙(郎恒中心幼儿园)
一、设计意图
(一)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设计了《好玩的空气》这节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引导幼儿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中知道空气的特点,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科学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空气也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活动目标
(一)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二)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科学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活动重难点
(一)重点: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二)难点: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四、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玻璃杯、透明桶、毛巾、塑料袋、气球、课件、
空气记录表。
(二)环境准备:幼儿围坐成半圆形。
(三)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已接触过空气。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魔术导入,引起兴趣。
1.教师示范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幼儿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
2.引出“空气”存在这一物理现象。教师示范杯子斜斜地放进水里,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
教师小结:斜斜地放杯子在水里,杯子里面的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没有跑出来,所以毛巾是干的。
(二)基本部分
1.捕捉空气,感知空气,知道空气的特点。
(1)教师示范。用袋子从周围捉了一袋空气,幼儿说一说是从哪里捉到的?
(2)幼儿操作,亲身体验。给每个幼儿准备好了一个袋子,来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看看谁捉空气最快?(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指导,表扬幼儿!)
(3)教师引导幼儿将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无颜色的。
(4)用小鼻子闻一闻,用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空气。
教师小结:空气无味道,是摸不到的。
(5)呈现空气记录表,加强幼儿对空气特点的认识。
教师小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6)教师请小朋友自由发言,互相说一说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再用小嘴巴吹吹空气,又有什么感觉?这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是流动的。
2.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教师请小朋友们玩吹气球的游戏,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或者变小。
(三)结束部分: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小实验:教师请幼儿将嘴巴和鼻子捂起来一会,让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
2.教师总结: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花草树木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就会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做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六、活动延伸:区角活动
教师:下午,区角活动时间,小朋友们可以到科学区探索空气,或者,带着气球宝宝进入到美工区,在气球上画上自己的画像,写上名字带回家。
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出建议,谢谢!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空气》详案
——主讲老师:杨会仙(郎恒中心幼儿园)
一、设计意图
(一)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设计了《好玩的空气》这节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引导幼儿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中知道空气的特点,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科学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空气也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活动目标
(一)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二)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科学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活动重难点
(一)重点: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二)难点: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四、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玻璃杯、透明桶、毛巾、塑料袋、气球、课件、
空气记录表。
(二)环境准备:幼儿围坐成半圆形。
(三)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已接触过空气。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魔术导入,引起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想)那小眼睛要仔细看哟!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用小手摸摸,湿了没有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2. 引出“空气”存在这一物理现象。
(1)教师:现在,老师再来变个魔术,这是(毛巾),这是(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噢!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猜毛巾有没有湿(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毛巾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说,什么跑进去了?(水)对,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
(4)教师:刚才老师给你们变了两上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好看)
(二)基本部分
1.通过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教师示范
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实验。小朋友看,百宝箱里变出的是什么(袋子),我用塑料袋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周围捉了一袋),诶,我捉了袋空气,你说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1)教师: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想)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你们都有了吗?(都有了),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小朋友们可以到活动室的任何地方捕捉,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得空气又多又快? (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指导,表扬幼儿!)
(2)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们能看得见袋子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没有颜色)空气是没有颜色的。你的小鼻子闻一闻,袋子里面的空气有气味吗?对,空气是没有味道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小手能摸到袋子里面的空气吗?空气是摸不着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能摸到吗?(呈现空气记录表)
(3)我请小朋友分享一下,刚才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现在,和你旁边的小朋友分享,你是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捉到了空气?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实际上空气是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再用小嘴巴吹吹空气,又有什么感觉?这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是流动的。
3.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空气宝宝这么好玩,我也想和空气宝宝玩一玩。看,这一次老师从百宝箱里变出的是什么?(气球) 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幼儿操作,个别指导)
3、教师:现在轻轻的放开气球口,空气跑出来没有(跑出来了),你看得见吗?有颜色,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
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三)结束部分: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嘴巴鼻子同时捂起来,我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有没有不舒服?难不难受?
教师小结: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面,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空气了,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要空气吗?对,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需要空气吗?花草树木呢?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呢?就会无法生存。
2.教师:我们要不要保护空气?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应该怎么对他说?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播放PPT)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六、活动延伸:区角活动
教师:下午,区角活动时间,小朋友们可以到科学区探索空气,或者,带着气球宝宝进入到美工区,在气球上画上自己的画像,写上名字带回家。
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出建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