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1

《拼的是现在,比的是将来》

现在拥有的是你想要的吗?

很多人不敢面对这个问题,它就像一层伤疤,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一旦揭开,就是彻骨的痛。我发现毕业十年,身边朋友的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疲于奔命型

这类人一毕业就搭上了职业的快班车,常见于让人艳羡的大公司。由于这些公司工作节奏非常快,他们经常加班,整天披星戴月,很少休假。高强度的工作给他们带来了高额回报,这些人通常小有积蓄,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停不下来,堆积如山的工作逼着他们向前走。一旦停下来,房贷、车贷、奶粉钱就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长期的高负荷运转让他们吃不消,一位白领同事倒苦水说,他们公司的同事已经有两个患了甲状腺癌,还有几名女同事数次流产,已经不能生育了。身体的代价让他们反思自己这么疲于奔命是否值得。这位朋友还说,未来三年的主要目标就是生孩子、休产假,而且准备生两个,这样一晃三年就过去了。休整之后,就要重新谋划将来了。

二、错位纠结型

这类人最常见,毕业之后找到一份工作,做了几年之后发现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但眼下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一种安全感,如果放弃这份工作追求梦想,又担心鸡飞蛋打。所以,这类人的内心非常纠结。曾经有一位读者给我来信,说自己本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但毕业之后听从家里安排,为了稳定起见去做了村官,但工作几年发现这份工作自己并不喜欢,每天要面对文山会海,写些让自己“起鸡皮疙瘩”的材料,她感觉非常苦闷。可是已经工作了三年,自己与同学相比已经落后了一截,不知道脱离了这个稳定的“温室”,自己还能否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于是也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职场上典型的“温水煮青蛙”效应,是否需要转型,是否要追求梦想,是否敢于承担风险,对他们来说都是让人纠结的难题。

三、迷茫探索型

这类人比上类人勇敢一些。虽然毕业之后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他们敢于尝试、敢于探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感到迷茫?这并不奇怪,主要应归因于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很少鼓励学生探寻自己的内心,很少教育学生认识自我。相反,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以成绩为标准,这让大批年轻人缺失了对自我认知的探寻,不得不得不在步入职场之后再慢慢摸索,四处碰壁。如今职业规划行业在中国逐渐兴起,其中大量客户是工作3—8年的职场人,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定位、重新选择路径。

四、小富即安型

这类人是职业幸福度最高的。他们把工作与生活分得很开,觉得工作就是工作,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只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赚取不错的收入就很满足了。这类人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度假、如何生活及消费上面。他们很少思考自己的未来,觉得日子只要过得开心就好。这也无可厚非,只要是他们自己喜欢的就好。问题是,由于他们对工作要求不多,投入的精力有限,时间久了之后,容易被职场边缘化,有被社会淘汰的风险。

五、自主创业型

这类人是最不安分的,他们不甘居人下,总是想创立一番自己的事业。于是他们要么一毕业就创业,要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另立门户。创业是辛苦的,但这类人非但不觉得苦,还觉得热血沸腾,他们觉得每天都在为自己的事业打拼,是最幸福的事情。当然创业也是有风险的,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于是也不排除一些职场人,在创业一段时间之后,事业毫无起色,更有甚者会惨到血本无归。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