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摊贩,逆袭成身家60亿“水饺皇后”|被丈夫抛弃,却说:“不是你丢下我们,是我们不要你!”

文 / 太史栩 & DeepSeek

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我们删除。

1977年,香港火车站,单亲妈妈臧健和拖着身心俱疲的躯壳及一双女儿,步于月台。前途渺茫,如何养活自己、女儿,成为横亘眼前的坎。

不久前,她偕女儿跨国寻夫,却惊觉丈夫已另娶,且诞下儿子。泰国是一夫多妻制,因此丈夫有恃无恐。

留下便温饱无忧,不需想办法揾食,但只能当妾,而婆家重男轻女,女儿难免遭轻觑。


臧健和选择断舍离。


她去了香港,由于不通粤语,只能从事些无需频繁沟通的工作。起初,她接“安装塑料花、玩具娃娃”等零活儿度日。由于手速快,加上女儿从旁协助,往往当天揽工,翌晨就负着一大袋成品去交差。

观影至此,我不禁联想到王思聪公子讥企业家张兰曾“背死猪”。但我莫名对张兰肃然起敬。换作是我,转行去搬砖,也未必扛得动。我一男子汉做不到的事,张兰非但办成了,还攒下第一桶金!只能赞叹:女企业家履历何其相似!


由于臧健和当过护士,每天一大早就赶去给朋友妈妈打针。然后,再去做保洁、洗碗等,此外还要照顾女儿。日日忙得像陀螺,只睡三四个钟头。

人生虽已如此的艰难,老天爷仍欲“苦其心志”。某天,臧健和做洗碗工时,被撞了一下腰。卧病多日,归家时,女儿面黄肌瘦。

不禁联想起杜甫那句“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好在臧健和比杜甫幸运一点点,女儿虽饿肚子,但尚在。


有了女儿,就有奋斗的动力。

在糖水伯建议下,臧健和推着木板车在船埠摆摊卖水饺。彼时香港未通地铁,维多利亚港之舢板与汽笛声交织成一幅上河图。浪奔浪流、人潮涌动,臧健和一边叫卖水饺、一边熬汤端碗,女儿俩帮着和面、清洗,母女仨是码头上坚韧的风景线。


后来,某位食客尝过后,评价其水饺“不够讲究”——饺皮略厚了些,不合港人口味。臧健和从善如流,对饺皮进行改良。

食客还指出,臧健和挂“山东水饺”招牌,吸引力难免打折扣,毕竟彼时港人了解山东者不多。食客建议,改挂“北京水饺”招牌,或能吸引更多食客。臧健和予以采纳,果然,食客倍增。再后来,为进一步凸显品牌效应,更名“湾仔码头”。

可见:做品牌,好名字,方可占消费者心智;做产品,优化迭代,才能大卖。


因摊位费上涨,臧健和索性把摊设在自家,改用电话接单模式:食客提前电话预订,臧健和烹制好水饺,再通知食客上门自取。臧健和以“电话预订+上门取餐”组合拳,顺利降本增效。


随着生意日隆,湾仔码头建厂、融资乃至跻身中国速冻食品行业三巨头(另为思念、三全)。


DeepSeek对本文亦有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