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地方在于,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据我所知,“特百惠聚会”就是一个专门利用喜好原理的很明显的例子,特百惠最厉害的一招在于,它依据喜好原理作出了一种特殊的安排。就是特百惠聚会公司让客人从朋友手中买东西,看在朋友的面子上买东西。消费研究员肯定了该公司策略有效性:在决定是否购买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好恶强两倍。
有趣的是,客户们似乎完全明白特百惠聚会中喜欢和友谊所造成的压力。对此有些人似乎并不介意;有些人虽然介意,但似乎并不知道如何避免这样的压力。
那如何拒绝呢?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通用的方法,所有借助好感因素来影响我们顺从决策的手腕,都能靠它挡在门外。我们只需顺从专家用来诱惑我们产生好感的东西,不必提防,只要当心它们带来的过渡好感就行。不去压抑好感因素产生的影响力,听凭这些因素发挥力量,然后用这股力量反过来对付那些想从中获利的人。这股力量越强大,其反作用也就越明显,对我们的戒备防御也就越有帮助。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正跟交易手丹商谈一辆新车的价格,谈了一会,丹想要结束交易,他希望我们打定买车的主意。我们在做出这类决定之前,先要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认识这个家伙才不到25分钟,我是不是有点喜欢他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大概会想起他给我们递了吃的(甜品),恭维我们选择的配件和颜色,逗我们开心,帮我们一起对付销售经理为我们争取优惠价格。我推荐此刻我们采取一种反应,对自己回答:“是的,我是挺喜欢这个家伙的”,那么这应该是一个迅速采取还击策略的信号:是时候把丹和他销售的汽车区分开来了。此刻要记住,把汽车开回家的是我们不是丹,无论我们多喜欢丹——他长得好看,好玩,他对我们的个人爱好感兴趣,他有亲戚住在我们老家等等,都跟我们时候做出了明智的购车决策完全不相干。
在我们做出顺从决定时,把提出请求的人和请求本身从感性上分开,这是很明智的。可一旦跟提出请求的人有过亲身的社会接触,我们就会忘掉这其中的分别。要是我们喜欢那个提出要求的人,分不清楚界限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所以当意识到购买东西前对推荐人有好感,能提醒我们把交易和交易者分开,只根据生意本身的好坏作决定。如果我们都能遵循这样的原则做法,我敢保证,我们会对与顺从专业人士的交易结果更为满意——当然,我猜交易手丹就不那么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