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又刷了《大秦帝国》第一部,说起来言语真的难以形容那种触动,希望更多的人能多去看看祖国历史、律法之发源。
我记得在高中时,历史老师还曾问过,在秦皇嬴政、汉武刘彻、唐宗李世民、清帝康熙中,你更会选择谁,当时我们选历史的七成人都选唐太宗李世民,剩下大多选刘彻和康熙。千百年来,哪怕是稚子都知道贞观之治,知道太宗的大谏臣魏征,觉得太宗皇帝乃仁德君王的表率,可叹那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怪不得他的子嗣有样学样,李世民焉能称上仁德?小仁没有,谈何大仁?而提到秦始皇,只有四个字“焚书坑儒”,那谁又记得那万里长城抵御匈奴,那驰道直道沟通南北的不朽之功。就谈“焚书”,秦朝初建,山东六国还都称什么楚人、赵人、齐人等,根本没有这种文化意义上的统一。而到西汉武帝,有文景之治的根基,天下几近太平,又哪里需要酷烈手段。环境不同,选择不同。
在先秦时代甚至到东汉末年,一直有着“君择臣,臣亦择君”的一种风气。像剧中卫鞅游六国被嬴渠梁求贤令之赤诚恳切所感,被老秦人朴实爱秦所动,最终留在秦国变法。
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秦孝公与商君间是君臣,也是知己。即便到战国礼崩乐坏。但“士为知己者死”的风骨从未变过,知遇之恩是很多文人士子一生渴求的东西。嬴渠梁与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只要在战场上立了功劳,人人得以封爵。这一点不说打破了那些老世族的垄断,至少是给了寒门子弟一条出路,“封妻荫子”,这也是秦国兵士剑指山东六国时那般英勇作战的重要原因吧。只是可惜嬴驷继位,商鞅被车裂,他的死并没有极尽哀荣,成为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典范。
当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本文只是突然感慨、就事论事。如果崇尚儒家经典的人定难以苟同秦朝之基、商君之功。商鞅变法定了重农抑商的基调,轻罪而用重刑等等。但“乱世需用重典,心慈无以谋国”,如果将个人放在秦国的背景下来看,以当时人的眼光看六国,恐怕慈悲终非立国之本、强秦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