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顺着一个友人的脚步去读了一篇有关书的出版过程,作者详细介绍了跟一本书诞生有关的那些人。非常详细,我也在这个文章中科普了不少东西,在此先诚挚谢过作者。
我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反驳作者的观点,我明白作者的观点并不能说错,至少从现状来看,从一个通用的出版过程来看,作者一点错都没有。所以以下内容都不是针对原作,而是针对于现状。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跟一本书有关的那些人。
常规的情况下,如果我们问跟一本书有关的人都有哪些,我相信我们自然而言就会想到有作者,有编辑,有排版员,有印刷工……不一而足。但是如果我们不用那种常规的机械论的过程观,而用海德格尔的“世界”这一观点来看这一个过程,或许就有不一样的认知。“世界”的阐述本文从略,这跟格式塔心理主义,索绪尔结构主义等等等等等都多少有关系,更别说现象学了,但我不是说是有了这些学说才有了“世界”这个观点,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继承关系。对此有大致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海德格尔关于书桌世界的那次讲座,非常生动。如果更有兴趣者,可以去了解世界和大地这些观点。略,略,略。
如果我们把有关书的一切看做是“书”的世界,我们会发现读者被漏掉了,或则说读者被从有关书的那些人里排除掉了。
读者出现在书这个世界之外,如果我们说书的世界在此岸,那么就可以说读者孤零零地出现在彼岸。书的世界打包了很多人,有作者、有编辑等等,这些人被打包的目的为了完成一本书,而读者似乎只能在彼岸遥望着书的世界。
读者的存在是来读那些书世界里诞生的书,这是现在常有的观点,并且很少有人会质疑这个观点。
但,缺少读者的书世界真的是一个完整的书世界吗?
我恰恰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读者才是书世界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寻找到理解和喜欢它的读者是一本书最终的宿命。唯有补全读者这个环节,“书”的世界才算完整。我替书的世界如此呐喊。
估计这也跟我们现在出版业的现状相吻合,我相信我们并不缺少作者,也不缺少编辑印刷,机器什么的就更不缺了,缺少的是真正有鉴赏力的读者,或则说,大多数人并没有进入到“书”这个世界里。这其实跟我们无意中把读者排除在书的世界之外是有潜在关系的。我们把读者和书世界分割开,就像一个A和一个B,书的世界把读者当做一个孤立对象,而读者又把书的世界当做孤立对象。他们之间因此没能形成一个有关书的有机整体,在此断裂情况下,读者和书世界的交往不是有机的,只能是靠对象化的单向沟通。这样的沟通,着实令“书”苦恼不已,又令读者心无所属。
既然他们都不快乐,那为何不让读者重回书的世界,让他成为书的世界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为何不可以,让他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