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工程化-Webpack 进阶-删除冗余代码、缓存

以下皆为拉勾教育课件内笔记

删除冗余代码(Tree Shaking)

简介

Tree Shaking 的作用是,打包时,删除未引用的代码(dead code)

何为未引用代码(dead code):

  • return 后的代码
  • 只声明,没有使用的代码
  • 只引入,没有使用的代码

因为 Webpack 的依赖是⼀个树形结构,因此,删除无用代码的过程称之为摇树(Tree Shaking)。例如:下图中的 函数 A 和 函数 D 是未引用的代码。Webpack 打包时,会将其“摇”掉。

前提

使用 ES Modules 规范的模块,才能执行 Tree Shaking。这是因为 Tree Shaking 依赖于 ES Modules 的静态语法分析(即代码未执行之前,通过 export 和 import 来分析,哪些代码未引用)

使用

  • 生产模式:Tree Shaking 自动开启
  • 开发模式:usedExports 、sideEffects

usedExports

  1. optimization.usedExports(标记没用的代码)
    /* unused harmony export xxxxx */
  2. terser-webpack-plugin(删除没用的代码)
    optimization.minimize: true(删除 unused harmony export xxxxx标记的代码 )
    Webpack 4 需要单独安装(Webpack 5 无需安装)
    详情查看:https://www.npmjs.com/package/terser-webpack-plugin
// webpack.config.js
// ...
const TerserPlugin = require("terser-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 (env, argv) => {
  // ...

  // 优化策略
    optimization: {
      // 标记未被使用的代码
      usedExports: true,
      // 删除 usedExports 标记的未使用的代码
      minimize: true,
      minimizer: [new TerserPlugin()]
    },

  // ...
}

Tree Shaking 与 Source Map 存在兼容性问题
想要使用 Tree Shaking,devtool 只能使用以下几种模式:
source-map | inline-source-map | hidden-source-map | nosources-source-map
eval 模式,将 JS 输出为字符串(不是 ES Modules 规范),导致 Tree Shaking 失效

sideEffects

sideEffects(副作用)

  • 无副作用:如果一个模块单纯的导入导出变量,那它就无副作用

  • 有副作用:如果一个模块还修改其他模块或者全局的一些东西,就有副作用

    • 修改全局变量
    • 在原型上扩展方法
    • CSS 的引入

sideEffects的作用:把未使用但无副作用的模块一并删除

对于没有副作用的模块,未使用代码不会被打包(相当于压缩了输出内容),如果模块或函数有副作用,则不能随便删除。如下图,删除有副作用的函数,可能影响正在使用的 Fun C

开启副作用(webpack.config.js)

  • optimization.sideEffects: true
// webpack.config.js
// ...

module.exports = (env, argv) => {
  // ...

  // 优化策略
    optimization: {
      sideEffects: true,
      //...
    },

  // ...
}

标识代码是否有副作用(package.json)

  • ''sideEffects''
    • false:所有代码都没有副作用(告诉 webpack 可以安全地删除未用的 exports)
    • true:所有代码都有副作用
    • 数组:(告诉 webpack 哪些模块有副作用,不删除)例如:['./src/wp.js', '*.css'],数组中可以使用相对路径,绝对路径或正则。
// package.json
"sideEffects": [
  './src/wp.js', 
  '*.css'
],

缓存

缓存中主要涉及两个内容

  • Babel 缓存
  • 文件资源缓存

Babel 缓存

cacheDirectory: true(第二次构建时,会读取之前的缓存) 如下图:二次构建时,可能只有 tab.js,此时,我们可以只构建 tab.js,其他内容使用首次构建的缓存。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env, argv) => {
  // ...
  // 模块配置
  module: {
    rules: [
      // ...
      {
        test: /\.m?js$/,
        exclude: /node_modules/,
        use: {
          // 第二次构建时,会读取之前的缓存
          cacheDirectory: true,
          // ...
        }
      },
      // ...
    ]
  }
  // ...
}

文件资源缓存

如果代码在缓存期内,此时,代码更新了,如果还是继续访问缓存中的旧文件。就看不到实时效果。 方案:将代码文件名称,设置为哈希名称,名称发生变化时,就加载最新的内容。

Webpack 哈希值

  • [hash](每次 Webpack 打包生成的 hash 值)

  • [chunkhash](不同 chunk 的 hash 值不同 - 同一次打包可能生成不同的 chunk)

  • [contenthash](不同内容的 hash 值不同 - 同一个 chunk 中可能有不同的内容)

比如在出口配置的文件名称中添加哈希值,也可以在加:数字限定哈希位数。

module.exports = (env, argv) => {
  // ...

  // 出口配置
    output: {
      // 输出目录(输出目录必须是绝对路径)
      path: resolve(__dirname, 'output'),
      // 输出文件名称(8位哈希值文件名)
      filename: '[name].[contenthash:8].js'
    },

  // ...
}
[hash]

只要源码发生变化,打包后,所有的文件名称都会发生变化。

[chunkhash]

源码发生变化后,打包时,只有跟变化相关的一路打包,打包后的文件名才会发生变化。

[contenthash]

源码发生变化后,打包时,只有跟变化相关的一个文件的文件名会发生变化。

由此可知,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哈希,对缓存的控制力度不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