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哲人: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即使1美元纸币所承载的价值是一种常识(共通感觉),那它也不是客观意义上的价值。如果从印刷成本考虑的话,它根本不等于1美元。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那我也许会把这1美元的纸币放入壁炉当燃料或者当卫生纸用。
哲人: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被讨厌的勇气》
小秦前三天所介绍的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夸耀不幸,都源自于我们关于自我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需要给价值一个参考系,标定了原点,才能有正负大小。价值建立在社会意义上,正如之前所说,如果没有社会,这世上只有我一个人,那么也就无所谓价值。
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没价值、只有一点儿价值、或者需要伪装才能让别人认为自己有价值,无论如何,这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既然是主观认识,我们就可以自己选择怎样认识。
然而主动权虽然掌握在自己手上,但我们通常情况下还是会感觉自己活在一个世俗意义的标准框架下,比如《庆余年》中的范闲自述人生目标“一生平安,富甲天下,娇妻美妾,倜傥风流”,这几乎就是大多数人对于成功人生的定义。
那么如果我们达不到这个人生目标,是否就没有价值?如何判断此时产生的自卑感是否健全?我们明天继续。#读书有痕##被讨厌的勇气#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