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充满选择,如果既不想在“圈子内”变坏,也不想在“圈子外”变态,那只要想清楚本人真正的价值,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圈子外”独善其身,“圈子内”兼济天下。
1
“小圈子”文明在公司内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景象。
“小圈子”在管理学上的解释:
每一个员工的能力有大小,重要的工作必须优先排给能力强的员工,久而久之,这些员工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也能更顺畅地与领导沟通,他们就在领导身边,构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小圈子。
而且,“小圈子”是一个“自我完成预期”,领导觉得某些人靠谱,把重要的工作分配给他们,并配合更多的资源和授权,出了业绩之后,领导会更信任这个“小圈子”。
这就是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LMX理论),这个理论讲的不是公平,而是效率。
“小圈子”有管理效率的优势,但这里有一个成绩,作为一个员工,我们当然不会总是替公司着想,那么,为什么大部员工都能默默忍耐着小圈子的不公平呢?
理想上,很多人感到不公平时,他们不是去对抗,而是努力成为食物链的下游,做个“圈内人”。
“小圈子”是一种刻意维持的贫富分化,就好像以前有句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追求上进的人加入富有者的行列,最后完成共同富有。
于是,这种不公平的职场景象,就转变为一种不成文的“激励机制”。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理想是残酷的。先富起来的人,既可能激励圈外人,也可能妨碍圈外人。
也就是说,激励机制完成得好,小圈子就是良性发展的,反之,则堕入恶性循环。
2
先看看良性发展的小圈子。
任何一个圈子都有自然的自我封闭倾向,缘由很简单,圈子是用“圈外人的努力补贴圈内人”,圈内人多了,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
想要让“小圈子”发挥激励作用,就一定要对抗这种“圈内人自我封闭”倾向。
还是以前文的小张为例,此时,他曾经在圈子外徘徊了两年。随着整个部门的业绩不断上升,不断有新人加入,使得“小圈子”本身有扩张的冲动。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原部门领导晋升为上一级销售总监,原来的某圈子成员成为新的领导。新领导平时对小张的印象不错,他终于进了这个“小圈子”。
一个良性发展的圈子,就是一个独立于公司薪资与晋升体系的“人才挑选机制”。首先,圈外人的数量总是在不断变多,以保证“补贴”源源不断,同时,圈子的成员也总是在不停地向下流动,经过这种流动,保持圈子对圈外人的吸引力。
与此相反,一个恶性发展的圈子,必然会发展停滞,也必然会自我封闭。
3
小张虽然进了圈子,但发现新领导的业务能力远远不如老领导,在经历了几个失败的项目后,渐渐得不到公司资源的支持,团队也中止了扩张,圈子内的成员就愈加不接纳圈子外的成员,优秀的新人发现没无机会,都各自发展,各找各妈去了。最终,领导被公司调往其他部门,新领导空降上任,旧圈子也宣告瓦解。
如果领导能力有限,没那么多好项目,没有那么多升职加薪的机会,无法扩大圈外人的补贴,那独一的办法就是控制“圈内人”的数量。
而一个不再扩大的圈子,等于是一种慢性自杀。
如果你在进入一家公司一个部门的最后几个月,观察一下小圈子过去一两年是扩张还是封闭,圈子内有多少人曾向下流动,基本就可以判断,它值不值得你为之卖身。
当然,即便你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圈子,你还会发现,圈子之中还有圈子。
4
小张进入圈子之后,发现原来圈子内的人也不像他之前想像的铁板一块。
圈内人可以分成两类:一部分人担任绝大多数重要的项目和客户,成为业绩增长的主力军,凭着本人的业务能力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而另一小部分人并不担任具体业务,他们多多少少有本人的看家本领,有些人擅长写汇报材料,有些人与下级部门或重要客户有特殊关系,还有些人与领导走得非常近,为领导办很多秘密的事情。
每一个进入圈子的人,都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成为业务骨干,另一种则服务于领导的公家目标,成为他的附庸。两者日后在职场的发展也大相径庭,前者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从一个圈子跳进另一个圈子;而后者,完全把本身的荣辱寄托在领导的身上。
所以,进入圈子不是进入保险箱,而是置身于一个更复杂的权力旋涡。
这时,再回头再看一看那些死活进不了圈子的人,其实也并非是一条绝路,甚至某些时分,比圈内人还要吃香,为什么呢?
5
长期置身于圈外的资深员工,也有两种,一种是自保型,一种是竞争型。
老圈子崩溃,新圈子重生,小张又重新回到圈外后,沮丧之后,他不测地发现,本人的处境也没那么蹩脚。工作几年,多多少少积累了一些客户资源,与财务、市场这些职能部门的关系也不错。几年的圈内圈外的经历,让他产生了平常心,小冤枉能挺得过去,大的不公平也有资历据理力争。
更重要的是,他也感到了圈外人的好处,就是自在,不用服从圈子的全体利益,不用刻意照顾圈内人的情绪,该争的争,该放的放,倒也自在。
这就是“自保型圈外人”,他们构成了组织中最大的群体,他们的特点是有一无所长护身,所以对圈内人的补贴较少,利益受损不大。
但自保型圈外人绝非“闲子”,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很可能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由于机遇一旦成熟,他们将成为另一种圈外人——竞争型圈外人。
小张自保型圈外人的日子又过了两年,下级部门忽然空降了一个副总监,在与其他部门同事的聊天中,小张发现这个副总的背景不小,他猛然认识到,机会来了。
果然,与副总监的接触多了,大道音讯不胫而走,纷纷传言如今的领导要调走,小张有可能上位。也就是说,此时的他,从一个圈外人变成了现任领导的竞争者。
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公司组织就是不同圈子的叠加,一个领导就是一个圈子,有圈子的地方,就有竞争,竞争什么?无非是资源和人。一个圈子容不了人才,就有另一个圈子替你接纳。竞争型圈外人往往成为各方争取的筹码。
当然,摆在小张面前的,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想要与现任领导竞争,单枪匹马是不行滴,他必须进入副总监的圈子,才能有上位的资本。
是放弃这次机会,成为各大圈子的独立权力?还是把握机遇,进入一个更高的大圈子?这是每一个职场人永久的选择。
6
LMX理论是管理学上不起眼的小理论,甚至是一种“旁门左道”,但在中国却格外遭到注重,由于它解释了中国公司组织行为的很多景象。
从大处讲,在公司发展期,它是效率纽带,是人才挑选器;但到了公司变革期,又蜕变为既得利益群体,成为妨碍变革的力量。
从小处讲,一个人刚刚进入职场,工作效率不高,付出一定的精力混圈子,往往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报答是正向的。但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成为资深员工后,工作效率大大进步,此时,再花大量的精力平衡圈子的利害关系,就有可能让你荒废武功、心力交瘁、得不偿失,这里的圈子又可能成为枷锁。
人生充满选择,如果既不想在“圈子内”变坏,也不想在“圈子外”变态,那只要想清楚本人真正的价值,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圈子外独善其身,圈子内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