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释义: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1]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2]
中文名
不学礼,无以立
出 处
《论语·季氏第十六》
作 者
孔子
特 色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出处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
不闻过庭语:讲的是 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
【学礼】《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内中单说孟孙无忌,乃是仲孙玃之子,仲孙蔑之孙。玃在位之日,慕鲁国孔仲尼之名,使其子从之学礼。”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作者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启示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是:“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请和我一起朗诵一遍——不学礼,无以立!“孔融让梨”—— 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我们学生应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让我们一起记住“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 孔子说:“做人要有礼,没有礼,怎么来做人啊!”夫子的确是夫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书育人,很是敬佩不已。礼是作为一个健全人所 必须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好,尽管 道貌岸然,也只是个有缺陷的人。
但是这里的“不学礼,无以立”。是“礼”而非“理”。我们现在大说特说不学礼如何如何,可又有谁去看《 礼记》,又有谁去了解传统的礼节?有人说这都是以前的东西了。可这为什么会成为以前的而不是现在的将来的?还不是我们丢弃了它,我们没有去学礼!礼已失,礼已弃。问天下何人祭祖?几人守孝?几无人也!或许把“礼”理解成“礼”有些片面,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个事实啊。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为社会运转订立了严密的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礼制”由此传扬千年,成就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美名。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将“礼”的学习视为做人的“需修课程”,以此强调礼制学习的重要。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脚步虽快,但精神文化却未曾跟上,我国正应学习“礼制”,夯实发展的精神基础。
不学礼,自身不立。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它展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生活在社交网络之中,在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在生活中,你需要与他人相处,若是忽略“礼貌”,无异于违背了社会交往的法则,关死了交际的通道。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礼貌”是你获得他人帮助的需需。东汉末年,刘备出身不高,却鼎足三分,正在于他礼贤下士“甚得众心”,获得众人支持。可见,对于个人来说,代表“礼”的礼貌是成就个人事业的重要组成。
不学礼,政府不立。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国传承多年借助仪式展现“规矩”的“礼仪”。西汉开国,刘邦废除繁琐秦礼,但由于君臣礼节不严,由叔孙通召集儒生共订礼制,从此亲贵功臣谨守礼仪,显示出规整的景象。这里的“礼仪”,就是指礼节仪式,其重点在于通过规整的仪式教导群臣严守规矩。封建制度虽然在我国早已成为历史,但“守规矩”却依然是政府开展工作的底线。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国部分地区官员存在“四风”弊病,甚至堕落腐化,正是忽视规矩的体现。对于政府来讲,应该重新学习“礼制”中蕴含的守规矩思想,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工作,才能真正获得长治久安。
不学礼,国家不立。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在与国外沟通交往中塑造形象的“礼节”。“礼节”是展现礼貌的形式,各国“礼节”各异,只有遵守他国礼节,才能彰显我方礼貌。我国虽然被誉为“礼仪之邦”,但近年来部分游客在出国旅行中,却是罔顾“礼节”:不是在庄严肃穆的教堂中大声喧哗,就是在自助餐厅中浪费食物。这种种行为都是对我国“礼仪之邦”形象的抹黑。对于国家来说,讲求“礼节”无比重要,它是我国开展国际交往的关键元素,国人若是不能改变自己忽视他国礼节的行为,我国游客出行需然受到他国排斥、拒绝,长此以往,我国的国际地位甚至也会因此一落千丈。
左传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无论是对个人、政府,还是国家来说,它都极为重要。“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教育其子孔鲤的名言,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学礼”的重要性,更提醒我们,作为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对子女起到教育作用,唤起社会对“礼”的重视,营造社会“学礼”的氛围。相信通过这份努力,我国的精神基础需然夯实,一个复兴的大国需然由此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