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曾经住过的老房子。
我记忆里的画面是这样的:石夯地基,青砖外墙,木制隔板,顶上铺着青瓦。房子是典型的南方建筑,坐北朝南,四个房间,皆有门窗,窗户不大,屋里的光线偏暗,让我觉得有些压抑和逼仄。
屋后有院,盖着猪鸡鸭舍,院临池塘。很深的一个印象是我小时候曾失足跌入——正逢寒冬,全身湿透,狼狈不堪。这让我一直对于那个池塘喜欢不起来,虽然里面池鱼游曳,夏天还有荷花婷立,但我的不安却就此固定下来。
首先,来看看与房子有关的几个因素:
·地基和墙壁坚实吗?
它对应着内在空间的安全感,如果缺乏安全感,我们的内心就会被不确定、恐惧和焦虑填满。
·内部空间是否宽敞?
如果房子的空间不够,住在里面的人就很难自在地生活,会感觉压抑;移到心理世界,如果我们的内在空间不够,里面堆满了梳理不清的情绪、记忆和混乱的思维,我们的内心并不舒展,又何来自在和安稳?
·房间是否整洁?
房间脏乱差,至少验证一点——屋住人不爱惜。要知道,房子是可以遮风挡雨的家呀,不爱惜怎么能住得舒适?移到心理世界也一样,如果我们的内在空间一片混乱,充满着负面情绪、不良的念头、他人的评判等,就会严重干扰日常生活。
·每个房间的功能清晰吗?
房间内部的房门将整个房间分隔成功能清晰的不同空间,而房门可以保护内部的界限,也确定了整个房间与外部世界的界限。一个人内在空间的界限,体现为可以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适应功能,在不同的关系中既可以建立开放的沟通,又可以建立清晰的界限,彼此尊重。
·房子与家人的关系怎样?
有些人喜欢回家,和自己的房子建立了亲密、依赖的关系;有些人愿意在外面忙于工作和应酬,对他们来说,家只是一个睡觉和储物的地方。相应地,有些人喜欢回到自己的内心,经常会感受内心的体验;有些人更愿意追求外在的刺激,不愿意感受内心的体验。
·房子的气息如何?
房子的气息很奇妙,也是“味道”“气场”“氛围”,与家具、装饰、颜色、屋住人的兴趣爱好等等相互连接形成的小空间。有时候可能装修豪华却让人感觉冷冰冰,有时候简单朴素却给人感觉温馨自如。
回到主题讨论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问问以下几个问题,就可以发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链接是否紧密:
你是否愿意经孩子允许才走进其房间?
你的内心对孩子的内心有足够的关注和好奇吗?
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新房间的装饰问题吗?
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内在空间质量直接决定了他们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成长空间。
将这些问题想清楚,才能慢慢让我们的内在坚实、稳固、扩大。
所以,两者的关系其实是大房套小房。未成年的孩子无法独立生活,凡事依赖家长,导致父母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常常以自己的需求为孩子的需求,以自己的标准为孩子的标准,模糊乃至忽略、侵入了孩子需要的空间,因此父母对于弱小和不成熟孩子的空间,反而需要格外注意保护和尊重。
这就对父母提出了要求:如何建立高质量内在空间?
先来看一下优良内在空间的特点——一定是符合他人要求和保持独立个性。也就是要在“与社会建立认同和一致性”与“保持个体的独特性”之间取得平衡。
这就像你刚购买的某个高档小区楼房,既要遵守小区管理制度,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又要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原则,把家收拾得尽量温馨、舒适,自己喜欢的样子。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以稍微有所延伸:在遵守大规则的前提下,如小区管理制度,不乱搞破坏,还要遵行家庭决议制定的家规,同时也保持好其独特的个性。
注意:个人内在空间的发展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个人内在空间的纵向发展,指的主要是我们成长的纵切面,包括个人家族、养育者、成长经历中获得的鼓励等心理元素。用我们居住的空间作比喻,居住空间的纵向发展指的是每个家庭在选择、布置房间的时候,会传承父母的生活习惯,以及自己小时候居住环境的影响。
个人内在空间的横向发展,指的是我们会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可以接触到的家庭之外的各类资源,如学习成绩,各种爱好等。
每个父母都曾经是孩子。孩子会长大,会带着成长留下的印记成为父母。成为父母之后,我们的内在空间状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育孩子的理念,影响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从而影响孩子内在空间的形成。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过创伤,破坏了自己内在空间的完整、独立和界限,破坏了内在空间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这些创伤就极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孩子。如果父母对于自己内在空间的创伤没有内省和觉知,这个创伤就可能会在亲子互动中再现,继而破坏孩子的内在空间,即心理学上称为“创伤的代际传递”。
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一味的牺牲、失去自我;恰恰相反,成为父母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将有机会发展成更好的自己。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内心曾经的创伤,以及自己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很可能会被呈现出来,有机会去修复和解决;也使我们有机会更好地理解自己、包容自己、养育自己。
回到之前·“原初的爱”,就会发现归结起来不过六个字:爱自己,爱孩子。(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