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我初次踏足贵州省六盘水市,感受到了中国“凉都”独有的夏日,四周青山翠林的清新空气扑鼻而来,夹杂着附近街道里羊肉粉和烙锅的辣椒香。再环顾一圈,近处一座山连着居民住房,远处山头缠着云雾,再远处被山峰遮了视线。生长在平原的我何时见过这样绝妙的风景,山体里嵌着一座城市,房屋和道路装点着山脉,古老的大山与新时代的建筑相依,共同谱写了这座山城的恢弘历史。
“特色羊肉粉”“烙锅”“冰粉”……一系列的当地的美食让我了解了贵州人的饮食喜好。胃口被满足后,内心探索这座城市历史的欲望却急剧膨胀。我需要上一堂历史课——参观六盘水市钟山区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上世纪60年代,火车把中国东部大城市里重要工厂的专家与装备拉进了贵州的深山当中,各地奔来的建设者们用热血和汗水大力开发六盘水,使六盘水从农业小镇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这座城市是三线建设乳育成长的骄子,从1964年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要抓紧”那时算起,这片三线家园也该年近半百。当年古地贫瘠、交通闭塞的乌蒙山城,正是与“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无私奉献,实干兴邦”的中国大三线命运紧紧相连。而如今的六盘水享誉“西南煤海、乌蒙钢城、能源基地、中国凉都……”顶顶桂冠,迎来了属于它的新时代。饮水思源,我作为当代青年应不忘国穷时艰的岁月,在新时代学习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牢记使命,担当强国兴邦的责任。
在六盘水市歇脚两日后,我们从山脚出发,乘坐当地老师的车,前往山顶处的九归小学。 一路上,白云皑皑,青峰耸立,山路千回百转,美不胜收,这秀丽山河更加深了我对祖国的热爱。惊叹的同时,我又将自己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龚老师,您慢点开”我担心地望向他。
“别担心,我在这山路上开车已经十五年之久了,经验丰富,放心吧!”龚老师颇为骄傲。
他的话让我稍微放松了神经,看着窗外宛如龙蛇一样盘踞在山上的公路,确实需要当地经验丰富的司机来驾驭,不然一不小心就会发生事故。
“以前这里是没有路的,山路都是老一辈们出门一条条凿出来的,盘山公路也没有护栏,就是条泥路,现在国家发展好哇,不仅开山修路,增设防护栏,还修了一条高速公路直达山下市里,从此我们开车下山就方便多了。”龚老师笑道。
“开山铺路,不仅是六盘水市到山上的路,还有铁路,你们来的时候是不是过了很多隧道?”他接着问道,我频频点头。
这一路上的安全驾驶,我渐渐没有了担心。行驶越来越慢,我们所处的海拔渐渐升高,耳膜时常疼痛,我一边适应气压带来的不适,一边享受大山的拥抱。傍晚,我们抵达山顶,缭绕的云雾近在眼前,连绵山脉尽收眼底,亮起微光的住户零星地洒落在山林各处。
“这里的民风怎么样?”
“朴实,很朴实。”接待我们的李老师黝黑的脸庞挂着笑容,用带着贵州口音的普通话回答,“山区的人们生性朴实敦厚,而且国家前段时间扫黑除恶效果显著,你们大可放心,他们会很热情欢迎你们的!”他说罢,继续帮我们搬运行李。我彻底打消了顾虑,却也羞愧不已。
从平原到高原山地,从山脚下的蓬勃发展的六盘水市到山顶的九归小学,在这张饱含时代变迁的画卷中,我看到了祖国的富饶,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祖国的伟大不仅在于她的地大物博,包罗万千山河,更在于她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他们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奋力建设从六盘水市到水城县的山路,建设从贫瘠乌蒙山城到乌蒙钢城的兴旺之路,建设每一座城的新时代之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