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产品消费行为研究,看购买意愿调研

   先解释一下什么叫伦理产品消费行为,它是指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或处置产品时考虑到作为消费者个人的行为对社会、环境或动物的影响, 要求消费者尽量做到小化消极影响、最大化社会利益。例如如果某产品采用了新型材料,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那么消费者放弃其他同类但不具备环保属性的产品,而选择购买使用这款产品,则为伦理消费行为。又例如某互联网产品,宣称你在我这里消费,我将把消费额的百分之多少捐献给公益事业,消费者为此而愿意在这个产品上消费,也属于伦理消费行为。

   过往一堆堆的研究发现,在伦理消费行为上,消费者十分容易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即在态度测量时,消费者表示出愿意进行伦理消费的态度,而在真实的购买场景下,却没有进行伦理消费。外显的态度测量和行为偏离,那内隐测量行不行呢?研究更悲催地发现,内隐态度与行为的偏离更加严重。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消费者确实是有很强的伦理意识的,只是真正购买时,有其他因素阻碍了消费行为。

   为了解释和研究这种言行分离现象,研究者们引入了心理距离这一概念。伦理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的,例如环保材料的产品通常比普通材料的产品价格更高。在态度测量阶段,消费情景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心理距离较远的事件,因而人们更可能考虑社会利益,而实际消费时,情景就是心理距离近的事件,容易引发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考虑。既然态度与行为的分离来源于心理距离,那么,为了能更准确地预测实际行为,在态度测量时,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拉近心理距离。其中,引入产品价格,使测量情景更接近于真实,是一个有效措施。研究发现,当让消费者做出非价格判断时(如, 购买可能性)时,他们更看重产品的伦理属性, 而让消费者做出价格判断时(如, 支付意愿),他们则不太看重产品的伦理属性。另外,加入对购买时间的限制,也有同样效果,研究发现相对于近期购买情境, 远期购买情境下产品的伦理属性权重更高。

  由此可见,在研究购买意愿时,简简单单地询问购买可能性,是较为危险的,可能会出现调研结果与客观购买情况出现较大的偏差。在调研阶段,应该尽可能地使用接近于真实购买情景的描述,并对时间做出一定限制。例如,使用“你购买XXX产品的可能性是?”的问法并不明智,使用“如果XXX产品的价格为YYY,你三个月内购买此产品的可能性是?”会更好,当然,如果描述能加入购买场地等更多更接近真实场景的因素,效果也会更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智慧有时候也需要工具 ——关于消费者行为学第一篇导论的读后感和笔记 0.导论读后感(1-3章) 道理都是相同的。我...
    广告拜物教阅读 12,789评论 3 53
  •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起源 利益相关者历练已经成为了了解商业和社会关系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一词是股东或股东给喂熟悉的传统观...
    王涛_ed35阅读 12,726评论 0 2
  • 村前西山梨花开 雪间轻踏雾中眠 黄花无休今世梦 一山一雪一故人 子文
    故人旧城阅读 1,469评论 0 0
  • 前乒乓球奥运冠军王皓不赞同妻子闫博雅追求自己的舞蹈梦想,节目现场愤然离席。这个时事热点在别人眼里也许没什么用,然而...
    壹青春心理同行阅读 4,191评论 1 2
  • 星期天了,本来应该放松放松好好休息一下,早晨美美地再睡一觉,可是,我现在是小学生了不能懒惰,于是我就 早早穿好衣服...
    张轩赫阅读 1,111评论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