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孩子取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为孩子做的第一件事。
这件事情说大不大,它毕竟只是个名字,甚至是一个代号;说小不小,它得跟随孩子一辈子,显然每个父母都希望名字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和帮助。名字是否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如果有的话是怎样影响的?研究人员调取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所有医院妇产科记录,这些数据信息非常全面和详细,包括婴儿的性别、名字、种族、出生重量以及父母的详细信息。从中发现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白人家庭的小孩取名时绝大多数都采用白人常用的名字,而黑人家庭的小孩绝大多数采用带有黑人文化特色的名字,考虑到这个时间点很有可能是受当时旨在“突出非洲文化,反击黑人低等”的“黑色权力运动”,我们熟知的马丁路德金就是这项运动的主要领袖。进一步归类分析还发现这些给自家孩子取白人常用名的家庭都居住在白人聚居区,同样的给自家孩子取带有黑人特色名字的家庭都来自于黑人聚居区。
2、一种是可怕,另一种是更可怕
我们分析了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这些父母主动想要表达自己的文化隔离立场,想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名字就带有自己文化的色彩。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更是一个移民国家,白人黑人黄种人各种肤色都大量存在这个国家,上期文章提到过白人小孩的成绩整体普遍要高于黑人小孩的成绩,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在于择校,更在于父母。当父母有一种要跟其他肤色人种文化隔离的思想时,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极有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当年马丁路德金们所领导的“黑色权力运动”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打破肤色的限制,让所有美国人都实现平等和公平,然而正是在那个时间节点开始出现大量以名字区别为标志的文化隔离,让美国人对于种族之间产生了更难以消除的隔阂感,那么这项运动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而另一种可能性:这些父母“被迫”要表达自己的文化隔离立场。如果说前一个愿意是慢性毒药,那么这个原因就相当于见血封喉。细想一下这些父母都是住在白人或者黑人聚居区,当他们需要被迫表明自己的文化隔离立场时是表明给谁看?自然就是同样住在聚居区的邻居们,猜想一下如果他们不这么做会怎样?结果不得而知,但是至少这些父母惧怕可能出现的结果而不得不那样做,这说明整个社区都已经是“文化隔离区”,排斥其他种族文化,种族歧视问题将再次成为美国全体社会不得不正视的大问题。
3、贴满标签的名字
不管这些父母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当他们的孩子带着强烈文化特色的名字进入社会后会发生什么?我们需要建立两个模型来供我们分析:一个白人家庭的孩子,住在白人聚居区,使用白人常见名字;另一个黑人家庭的孩子,这在黑人聚居区,使用黑人常用的名字,从父母给他们取名时的倾向就可以推断出,他们俩在小学初中高中时期都会选择跟自己肤色相近的人数多的学校就读,黑人学生扎堆的地方更容易滋生不安定因素,黑人小孩的成绩逊色于白人小孩。毕业后找工作,当面试官拿到两份简历,当然会选择要成绩好而且是白人家庭的小孩,毕竟在绝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黑人家庭象征混乱贫穷和没有教养,而白人家庭则是更加优秀的存在,于是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的差距越拉越大。真实的情况或许比模型更糟糕,因为黑人家庭和白人家庭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差距,而不仅仅体现在肤色上。
4、名字本质上来说只是个社会符号,折射的却是整个社会。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到名字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说到底还是社会文化对于肤色和种族的态度,在美国社会各界黑人和白人都处于互相协作的状态,在任何一家公司里,在任何一个阶层都有黑人和白人同时存在,这已经是不容改变的事实,人们内心存在的种族歧视会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一起面对它,正视它,如果社会上的确已经像马丁路德金所努力争取和想象的那样平等,当种族界限已经消失时,父母不再因为要维护文化隔离而给孩子取具有种族标识的名字,那样名字就不会被当作辨别人种的标志,自然也不会贴上其他优秀或劣等的标签,孩子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年轻人可以靠自身努力获得工作岗位,从而激发主观能动性,社会走向繁荣,此时名字就不再象征你的种族、阶级,不再挂着其他标签,让它回归最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