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学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上了大学之后变得有点不像自己。

总是去做莫名其妙的事,为不必要的东西掏钱,或被卷入人情世故的乱网里,盲目的追逐人潮生怕被撇下,却又在冷静时沉思后悔。

是大学变了吗?还是我们变了?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

&消费篇

以下的场景你肯定不陌生:

场景一:双十一到了,你的舍友向你推荐某一样你不太需要的护肤品,你本来不打算买,但室友的“推销”让你开始动心,并且更要命的是另一个舍友也买了。

最终你接受了安利,还向其他朋友推荐。你本以为自己捡到一个大便宜,但用了一个多月时,你发现这东西并不适合你。

场景二:你跟着朋友去了某商场彩妆的促销活动,你本来觉得自己的化妆品已经够用了,但当柜姐把你带到化妆台前,帮你涂上新出的口红时,你开始思索要不要买一只。

你回头看其他朋友都在两只三只的买,最终你也买下了在你嘴唇上的那个色号。

我还记得在中学时代我总是最喜欢攒钱的那一个,消费开支也非常理性,但上了大学之后开始出现很多莫名其妙的消费,就像是被蛊惑或是强制性的消费。

听不得“最后一件”、“促销”这样的词,更听不得“我也买了”这样的短句,甚至总体来说消费的欲望也更加强烈。时常在消费的激情过后抱怨买回来的无用之物,理智开始起到副作用。

后来,我开始将自己的生活费分类,三分之一作为饮食开销,三分之一作为购物和娱乐费用,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要攒下来的钱。

攒下来的钱达到一定数目时就去购买货代基金,并且基本上断绝某些物品的购买。这样渐渐从消费的苦恼中摆脱。

盲目跟随浪潮最后付出代价的只会是你和你的生活质量。

&学习篇

这是让我最怀念高中的一点。

暂且不说高三,就是在高一高二的课堂上你也根本不会看到一堂课上大家齐刷刷的埋头看手机,把老师晾在一边,而这是大学通识课上很容易出现的一个场面。

甚至都不是看小说或是文学著作,只是看手机。

有的老师将手机比作电子鸦片,那这种场面就可以比作是大型的吸毒现场,只不过没有朝阳群众举报。

你回到宿舍,吵嚷的宿舍更像炸开了花。大家一起唠嗑,八卦,讨论新追的剧,但没人讨论今天学的或是作业的难点,没有人离开宿舍去图书馆,甚至在宿舍没有人拿起书本。

就这样开开心心混到了期末,有的人突然开始惊慌,有的人干脆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虽然可能最后谁也没有挂科,但也不会有谁能拿到什么高的分数。

这样轻松的日子甚至带来更多的心慌、焦虑和自责,只不过看似平静的海面掩盖了下面的暗涌。

其实脱离和沉迷都一样的简单,若是想找回以前学习的感觉,你只需要每天都给自己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并坚持实行下去就可以了,甚至就针对一件事都可以。

图书馆不用去的非常频繁,一周三四次就好,去也可以不用先逼着自己学习,看看书让自己安静下来。

不必担心舍友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若是关系好,她们也不会觉得你“背叛”;若是关系不太好,那你更不用在意她们的眼光。

计划和学习永远是你摆脱焦虑的捷径。

&时间篇

若在从前时间就像金钱,你不停的追赶,不停的挤压,就为了那些个分数,希望日子能离六月远一点,每天有48个小时。

但大学大部分的朋友都是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一开学便开始计算离假期又多久,恨不得每天就过1小时,没课的时候基本上都在床上度过。

关于这种整天在床上的故事倒是有很多。

辅导员说她以前有个学生,母亲给他打了一整天的电话都无人接听,心急如焚,几近报警。

最后找到辅导员,辅导员询问了他的室友才知道这位同学一整天都睡得死沉沉的。甚至还有那种调侃说因为实在太懒下床,甚至用一根绳子系在篮子上,等外卖来了过后让外卖小哥把外卖放在篮子里,自己再拉着篮子拖到床上。

再有就是网图上,对着两个上铺同学为了不下床,在彼此的床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总而言之,以上的情况都是因为实在太“闲”,找不到事情做或是找不到忙碌的理由。

过分焦虑未来总是不好的,但若是根本不考虑也实在是说不过去。如果好好打算一下未来,当然就不会觉得轻松了,甚至会觉得喘不上气呢。

&后记

大家都是从高考的生死线上挣扎过来的,本就无限期待大学的自由生活,但一下子改变的太快,盲目的去成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大人,连自己中学时期最有趣的地方也给改的一干二净。

以前,大家都穿着一样的校服,但内心却是那样的不同;现在,虽然着装各有不同,但灵魂已经被套上了名为“成人”的制服。

愿各位朋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与君共勉!

-END-

作者:安都广,一只吐不出象牙的刺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