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顺利的完成了一期节目的录制,整体节目下来表现平稳,不慌张,思路清晰。需要改善点1:说话更加有底气,需要些发音练习。2:麦克风距离掌握有点远了。3:面对听众意见相斥时,表现需要再稳一点,可以拿出实际案例来打比喻,而非空说理论。
我们今天来聊的话题是如何说孩子更愿听。
在我们开始今天话题之前,我想先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大家可以看一下,通常我们会如何去说。
比如:我们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准备到家就好好休息一下,刚一进屋,发现你8岁的孩子在卫生间的水池里玩水,把卫生间里弄的到处都是水,身上的衣服也都弄的湿漉漉的,孩子还是很兴高采烈的在那边玩。那这时候孩子的玩水的这个行为是我无法接纳的,我忙了一天也很累,同时我也需要他停止玩水,那我们通常会如何去说呢?
回复:赶紧别玩了,去玩些其他的(命令)
跟你说了多少遍不要把水弄得满地都是,你看你把地上弄得(指责)
你下次再不听话,我就不给你买玩具(威胁)
的确如此,这些都是我们通常会说的一些话。
那我们再设想一下,把我们带入孩子的角色中去,我们的感受会是如何呢,是否愿意马上停止玩水,去做些其他的事情?
赶紧别玩了,去玩些其他的(命令)跟你说了多少遍不要把水弄得满地都是,你看你把地上弄得(指责)你下次再不听话,我就不给你买玩具(威胁)
是不是觉得会有点抗拒,不愿意配合?即使是配合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为因为害怕父母发火。
那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呢?在P.E.T.中我们把他归纳为有三种原因
1:抵触情绪(当我们用命令、指责、威胁的方式沟通的时候,对方是会有抗拒的情绪产生)
2:不知道他的行为影响到别人(我在玩水很开心,并没想到会对别人造成影响)
3:自己也有强烈的需求(孩子也有玩耍,娱乐的需求,特别是夏天,水凉凉的孩子都很喜欢玩。)
那我们在P.E.T.里面呢,会把之前的这种沟通方式叫做“你信息”,我是把手指指向对方,你需要如何如何,你要怎样怎样,你得听我的,这种沟通方式是比较容易引起对方的防御和抗拒的一种沟通模式,对方会感到自己被命令,被指责,容易激起对方的情绪。
那我们来换一种沟通方式,把你该如何如何的“你信息”变成把这个手指向自己的“我信息”。
什么是我信息呢?在P.E.T.里我信息是由三部分组成
“不带评判的行为描述 + 内外一致的真实感受 + 具体而明确的影响。”
例:
(1)宝贝,我看到你在卫生间里玩水衣服也都玩湿了,我很担心,衣服弄湿会让你会感冒。
(2)宝贝,我看到你在卫生间里玩地砖上都是水,我很担心,别人进到卫生间里很容易被滑倒。
当我这么说的时候大家的感受如何呢?是不是更愿意听。
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的大脑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脑是负责思考、计划、逻辑思维等等理性的部分(大脑皮质)。下脑呢是比较原始的爬虫脑,负责呼吸,消化,恐惧、愤怒负责感性的部分(脑干)。
当我们使用你信息的时候,我们是有一个无形的手指出去的,很容易激活对方的情绪脑。大脑中负责情绪的下脑开始运作的时候,上脑的思考能力就会大大下降。
那也就是有时候我们说的,脾气上来了失去了理智,甚至有些人会做出一些过激或违法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大脑是充斥着情绪,理性所占的部分是非常少的。
那我们回来说如何让孩子更愿意听,愿意去理解大人说的道理,我们就需要去激活孩子的上脑去逻辑思考,而非去激怒那个原始逆反的下脑。当我们用:命令、指责、威胁的方式去沟通的时候,无论是语言表达,或者面部表情呈现,孩子的下脑都很容易被激活,我们也把这种沟通模式称为“逗蜥蜴”。
那在我小时候,男孩子会比较皮一些,我妈也经常会说“说了你这么多遍,你怎么就不能长点记性呢?”这个时候我可能会想着妈妈的情绪快点过去,但实际上是并不能足够的空间去思考。
所以我们用“我信息”在沟通时的三个要素是
1:不带评判的行为描述(我看到了什么事情)
2:最初内外一致的真实感受(我感受到什么)
3:具体的影响(这件事对我造成了什么影响)
那我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跟我儿子的案例。
我们家的车上装了一个行车记录仪是挂在后视镜上的,它还能放各种音乐有很多功能。我家点点就特别喜欢去点它放音乐,但在开车的时候他坐在后面手伸到前面来点,就特别危险也干扰我开车,以往我就会大声呵斥:“点点,赶紧坐好,把手伸回去”有一次我气急了,我就说:“你再来点这个音乐你就给我下车”。虽然当时能制止他的行为,是因为他害怕我发火,但还是经常在我开车的时候他会来点音乐。
后来我就改用我信息的方式说:“点点,在爸爸开车的时候你来点音乐,爸爸真的很担心我一个急刹车你就会冲到前面来,很容易受伤,而且你手伸上来也会干扰爸爸视线影响我开车,爸爸很怕跟不小心撞到其他车”。从那次以后,点点就知道了,这么做有危险。就说:“爸爸,我有一个好主意,在等红灯的时候,你帮我放我喜欢的音乐好吗?”从此他要听音乐了也都会在我等红灯或车停住的时候来跟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