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特别喜欢战争片,也一直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其中原因。前天带着一份对优秀电影的向往,去影院观撸了这部16年度最好的战争片《血战钢锯岭》,震惊中也似乎找到了冷淡此类电影的借口:鲜活的生命在战争面前就像被收割的野草。
电影结束,我差不多用了一天的时间去消化,消化影片中的信仰,消化信仰带给的坚持,消化这种坚持所对立的真实。这就是优秀的电影,它让人不由自主的去反思!
回到电影。
观影之前,通过阅读几篇影评,简单的get电影的大致剧情:主人公坚守信仰,在战争中舍己救人。
电影开始了,“a true story ”。我有心无心的略过第一幕战争场面的剪辑,偶尔有一搭没一搭的用手机和朋友聊天。十六年前,主人公戴斯蒙德和他哥哥一起得到了邻居“和他父亲一样疯”的评价。而他们的父亲,则拿着酒瓶在墓地里自言自语,然后暴戾的砸碎酒瓶,简单的包扎完受伤的手,回到家漠然的观看两个儿子打架。德斯蒙德打不过哥哥,顺手拿起身边的砖块拍在哥哥头上,哥哥晕倒,他愣愣的在母亲怀里躲着父亲暴躁的训斥。镜头随着他的视线慢慢转到母亲身后,墙上贴着基督教戒律:第六戒,不可杀人。默默收起手机,我随着镜头不着痕迹的铺垫慢慢沉浸在电影中这个有信仰却又充满矛盾的平凡家庭。
占据了影片一半时长的铺垫,每一个镜头顺其自然,每一幕张弛有度。
当戴斯蒙德站在医院,主观视角镜头平缓从患者到医生,再从医生到医疗器械,又从医疗器械转回忙碌的医生,最后锁定女主角,特写。透过视角,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戴斯蒙德对医护职业的向往。特写,爱慕之情陡然而生,却又自然而然。同样讲爱情,回想《伏妖篇》片段,白骨精对唐僧的爱总感觉站不住脚。
晚餐,身穿军装的大儿子姗姗来迟。当雨果•维文饰演的父亲听闻大儿子毅然决然的报名参军,透过镜头,能清晰的看到他因不愿白发送黑发而气愤微微颤抖的嘴唇,然后情绪随着面部的抽搐慢慢爆发,愤怒的咆哮着老朋友的死和被炮弹撕裂的军装不再好看,而留下眼泪。他是一个受过战争创伤的父亲,一个借酗酒逃避而暴躁的父亲,重要的是他是孩子的父亲。戴斯蒙德没有言语,给转身离席的哥哥一个眼神支持,而同时他的嘴角也在不经意间颤动,如此细微的表演,是他内心矛盾的刻画,这矛盾正是他的信仰和当下的战争现实。这种有层次的表演,瞬间触动了我。顺便吐槽一下国产,为数不多真演员,比比皆是大明星。
从家庭讲到爱情,接着从爱情讲到军营,戴斯蒙德经历了信念的产生,蜕变,坚定。让人看到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带着坚持,也带着同壕战友的不解和鄙夷登上钢锯岭。
战争开始了,导演以最写实的手法还原了战场的冷血无情。一个生命倒下即是血肉模糊,命如草芥的真实重重的砸在心口。我无法也不愿多描述那一个个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画面,人间地狱莫过如此。战争无法避免,我自坚守信念,戴斯蒙德怀揣着他的信仰孤身穿梭在硝烟未散的战场,伤者即救,不分阵营的救下七十多人伤者。没有人不害怕死亡,在攀上钢锯岭守阵的第一夜,他便被死亡的噩梦惊醒,仓皇喝水压惊。他有信仰,有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对战争的嘲讽,也是矛盾中人性的体现。
以上个人观影情感
(一部好电影好难做影评的,每一分感触都觉得无法用语言准确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