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来呼去“呼保义”
根据《水浒传》中的描述,宋江一共拥有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和呼保义三个绰号,可以说诨名之多,堪称水浒之最。宋江的前二个绰号的由来在《水浒传》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交待的清清楚楚,也较为容易理解。只有最后一个绰号呼保义从未交待过由来,显得十分另类。而偏偏宋江对这个绰号格外看重,在梁山英雄排完座次、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时,特意立了一面“山东呼保义”的大旗,作为自己的标志。因此弄清呼保义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宋江格外重视这个绰号,就成为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了。
一、释义“呼保义”
呼保义是什么意思呢?古来研究水浒的人不少,但不管是金圣叹还是李贽,都没有对呼保义进行解释和分析。直到清朝中叶有个叫程穆衡的比照经史注释的方式,写了一本《水浒传注略》的书,解释了《水浒传》中出现过的四百三十条名词。其中第十七卷第一百二十六条呼保义词条是这样解释:“《辍耕录》:武正八品曰保义校尉,从八品曰保义副尉。言吏员未授职,已呼之为保义也。又宋时相呼曰保义,似亦通称,如员外之类。庄绰《鸡肋编》:金人南寇,上皇遽逊位,闻将及都城,乃与蔡攸及一二近侍,微服乘花石纲小舟东下,人皆莫知。至泗上,徒步市中买鱼,酬价未谐,估人呼之为保义,上皇顾攸笑曰:‘这汉毒也!’”
程穆衡的注释此后便成为了解释“呼保义”词义最主流的说法,但并未完全使人信服。于是到了近代,有位考据学专家余嘉锡先生专门写了一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的书。在该书呼保义宋江一卷中,余先生详细考证了各类史籍中宋江的史籍,并在全卷的最后也对“呼保义”一词进行了长篇的诠释。“宋江绰号呼保义,莫知其何所取义。龚圣与赞云‘不称假王、自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语意仍不明。考宋史卷一百六十九职官志:‘政和二年,易武阶官以新名,以旧官右班殿直为保义郎。’宋江以此为号,盖言其武勇可为使臣。云尔。呼者自呼之简词,殆亦当时俗语,曰呼保义者,明其非真保义也……”
当然,这个解释也仍然不能让人信服,因此今人沈家仁在《宋江的三个绰号》一文中提出:“元代无名氏的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第五折中,宋江有段道白曰:‘安邦护国称保义,替天行道显忠良。一朝圣主招安去,永保华夷万载昌’。这解释再恰当不过,准确的很。宋江上梁山造反的目的,就是要‘安邦护国’。怎么去‘安邦护国’呢?就是‘替天行道’。”也就是说沈先生认为,呼保义的意思就是安邦护国。
另外,还有今人丁永林在《说说宋江的绰号和官职》一文中提出:“查《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发现有“保义”词条,有两个意思:①唐李德裕在四川训练的民军。《新唐书·李德裕传》载:‘率户二百取一人,使习战,贷勿事,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其精兵曰南燕保义、保惠、两河慕义、左右连弩;骑士曰飞星、鸷击、奇锋、流电、霆声、突骑。总十一军’。②宋武官阶有保义郎,旧称右班殿直,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综观宋江在《水浒传》中的所作所为,倒可以用①的解释来说明……宋江自呼保义,就是为了向朝廷表明,自己带的这支队伍也是随时听从朝廷派遣到战场上为国家效力的民兵,亦即预备役部队。换句话说,呼保义是宋江向朝廷发出随时接受招安的信号。”
至于把“呼保义”解释为:“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实在是属于望文生义,不值一驳,也就不花时间讨论了。
至此,关于“呼保义”这个绰号主要有几种解释已经全部罗列出来了。如果进行一下简单的归纳,可以十分清楚的发现“呼保义”这个绰号其实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即“呼”—“保义”。
其中“呼”有三种说法:呼之,程先生的《水浒传注略》就是这个提法;自呼,余先生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就持这种观点,沈先生的《宋江的三个绰号》一文虽未明说,但大抵的意思也是自呼;呼吁,丁先生的《说说宋江的绰号和官职》主的就是此说。
“保义”也有四种提法:一是保义郎的泛称,泛指当官的人,是宋代对一切官吏和无职人员的敬语,这是《水浒传注略》的看法,当然在《挥尘余话》、《老学庵笔记》等宋代笔记小说也有例证;二是保义郎的特称,是指宋江希望能担任保义郎这样的使臣官职,在《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等史书中都有宋朝授予民兵首脑、招安的强盗头子保义郎官位的明确记载,《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就持此说;三是安邦护国的意思,表达的是宋江的志向,《宋江的三个绰号》一文中已有详细解释,不再赘言;四是保义军的意思,即强调梁山军事力量等同于民兵组织,随时愿意纳入朝廷的体制,接受招安,《说说宋江的绰号和官职》一文已作说明。
二、探异“保义”
既然“呼保义”一词的主要解释都已经明确了,那么只要逐一对其进行梳理和验证,找出最符合《水浒传》或水浒故事草创时期意境的词条,相信就不难解释“呼保义”这个绰号的意义和来由了。本章就先从“保义”二字入手。
先来说说丁先生《宋江的三个绰号》一文中提及“保义”是“保义军”的想法。这是迄今为止解释“呼保义”这个绰号最大胆的一个思路。从思路上看,“呼吁朝廷将梁山军队当作保义军看待”这一提法的确非常符合宋江在梁山上推行的总体路线和其个人封妻荫子的追求。而且,宋江在坐上梁山头把交椅之后,立刻树立一面“山东呼保义”的旗帜,似乎也印证了丁先生的提法。但是,宋江的这个绰号是在其上梁山之后才起的吗?《水浒传》中第一次出现“呼保义”这个绰号是在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晁盖向吴用介绍宋江时说:“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的便是。”此时不要说宋江没有上梁山,就连晁盖也还在郓城当保正呢!此刻,恐怕宋江和晁盖都不知道自己今后会上梁山搞出那么大的动静,也根本不可能“呼吁朝廷将梁山军队当作保义军看待”。当然依据孤证不证的道理,我们还要再找出宋江在上梁山前就有“呼保义”这个绰号的证据,才能彻底推翻丁先生的提法。在第三十四回“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中石勇道:“这一个又奢遮!是郓城县押司山东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此时的宋江刚刚和花荣等人闹完清风寨准备上梁山,当然这次是没上成。可一个在江湖上行走的石将军石勇就已听说过“呼保义”的名头,可见“呼保义”这个绰号是宋江上梁山前就已有的了。因此,说“保义”是保义军恐怕有点悬。
其次,再来看看与保义军十分接近的专指保义郎的这个提法。众所周知在水浒中宋江最初的身份是郓城县的押司。常听见有人说什么“押司就是公安局长或治安队长或法院院长,有认为押司是科级干部的,也有认为是股级干部的”。每当面对这种说法时,只能无语。我们现在所说的什么级干部,在古代称之为官。古代为朝廷服务的人员一般分成两类,一类是官、一类是吏。官分成九品十八级(清朝为九品十九级),吏是办事人员没有品级。宋江所担任的押司就是县里的一个文书,根本不是官,所以也无级无品。说句玩笑话,宋江其实属于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那么,宋江有没有可能想当保义郎呢?虽然保义郎的品级也不高,按照《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只有正九品。但是相对于作为吏的宋江而言,小小的九品官也是难以企及的。因为在宋朝,吏是永远不可能转正成为官的,除非去参加文武科举,博得进身之阶。按照水浒传中的描写,宋江似乎没有参加文武科举的意思,或许也没有参加文武科举的本事。同样,按照前文关于保义军的论证方法,如果宋江没有上梁山,就不可能想到保义郎是授予民兵首脑、招安的强盗头子的常见官位,从而自称保义郎了。因此,“保义”特指保义郎也不太符合逻辑,至少在宋江未上梁山前不太合适,至于上了梁山后,宋江是不是想到了这层含义,特别将其光大,将在后文中予以阐述。
再次,“保义”是安邦护国的意思。如果说,宋江一直怀有安邦护国之志,并以此为荣的话。那么这个“保义”的含义就较符合宋江作为郓城小吏的身份了。而且,不少元代杂曲提到“呼保义”这个绰号时,往往会加上二个字,称之为“顺天呼保义”。如此一来,呼保义的含义更加完善了,“顺天应道、安邦保国”几乎就是梁山政治口号的真实写照。谁都不能否认元杂曲在水浒故事发展、补充、完善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施耐庵在整理创作《水浒传》时没有将宋江的绰号直接写作“顺天呼保义”呢?当然,现在臆测施耐庵的想法略显得有些武断。但是从施耐庵整理创作《水浒传》的风格看,施耐庵对《大宋宣和遗事》中提及的三十六个人绰号十分严谨的。除了将尺八腿刘唐改作赤发鬼,一直撞董平改作双枪将董平外,基本没有大的改动。可见施耐庵并不想将水浒故事流传过程中,演绎出来的意思附加于原来的人物绰号,避免读者误读绰号的本意。因此,“保义”是安邦护国的意思也只能暂时搁置,无法进一步探讨。
最后,来看看“保义”是保义郎的泛称这一说法。正如前文曾经提到过的那样,保义作为保义郎的简称,在宋代泛指当官的人或有官职在身的人,这一现象有大量的宋人的笔记小说可以佐证。就如同古人口中的员外(员外一词就是由员外郎简称而来,进一步泛指富有的商贾仕绅)、今人口中的老板一样。这个称呼放到宋江还在郓城县的环境中掂量一番后,立刻可以发现对于宋江这样一个小吏而言,称其为具有官员身份象征意义的“保义”,属于一种敬语。就如同西门庆不过是个破落户财主,就县前开著个生药铺,因发迹有钱,人都称他做西门大官人一样,完全是一种投其所好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保义”一词是保义郎泛称这一说法较为符合《水浒传》的原意;安邦护国一说可备参考,但略有演绎的成份;专指保义郎和保义军两说,似乎不能成立。
三、析议“保义”
从文字角度基本已探索出“保义”一词的基本含义,那么再回头看看《水浒传》的正文,仔细验证一下“保义”一词的真实含义。
将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从头看到底,“呼保义”这个词总过出现了十二次。其中宋江未上梁山前出现了二次;梁山未排座次前出现了一次;梁山排座次时(包括排名、旗号、人员分配),出现三次;梁山座次排定后,出现了六次。众所周知,梁山英雄排座次是第七十一回的故事。也就是说在后五十回中,“呼保义”一词的出现频率三倍于前七十回。再来看看宋江的另一个外号“及时雨”。这个绰号在《水浒传》中一共出现了三十二次。其中三十次出现在英雄排座次之前,二次出现在英雄排座次之后。
通过上述的数据分析,有一个事实立刻显现了出来。以英雄排座次为分界线,宋江的绰号出现了一次转变。即英雄排座次之前是以“及时雨”为主,英雄排座次之后以“呼保义”为主。难道宋江原本的绰号是“及时雨”,上了梁山再改称“呼保义”的吗?如果事实当真如此的话,“呼保义”这个绰号的含义恐怕要重新考议了。
那么就先看看排座次之前三次“呼保义”的出现情况。《水浒传》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单独称呼宋江为“呼保义”的场景,是在宋江私放晁盖的那一幕。“晁盖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的便是。’吴用道:‘只闻宋押司大名,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虽得见面。’公孙胜,刘唐都道:‘莫不是江湖上传说的及时雨宋公明?’”这段描写给了我们二个非常明确信息:一是,作为郓城县的同乡人,晁盖和吴用都知道“呼保义”是指宋江;二是作为外乡人的公孙胜和刘唐并不知道“呼保义”是谁,只知道“及时雨”宋江。
前七十回中,第二次出现“呼保义”是石将军石勇替宋清送信的一回,经过前文已有引用,这里就略过不赘述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石勇在称呼宋江时用了一个连语“山东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为什么石勇没有像其他不认识宋江的人称其为“及时雨”,反而称呼其为“山东及时雨呼保义”?显然,这和石勇刚从郓城县宋家村来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勇在宋家村听到了宋江“呼保义”的绰号,但又知道这个绰号在江湖上的名气远没有“及时雨”来得响亮。为了显示与宋江的密切关系,兼顾绰号的知名度,于是就创造出了“山东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这个连词。从事后的描写看,显然宋江十分满意这个联用的绰号。
第三次出现“呼保义”是在第六十三回“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大刀关胜在与梁山军交手后,连夜审问被俘的张横和阮小七“问道:‘宋江是个郓城县小吏,你这厮们如何伏他?’阮小七应道:‘俺哥哥山东河北闻名,叫做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你这厮,不知忠义之人,如何省得!’”此处又是一个及时雨呼保义联用。阮小七虽然不是郓城县人,但他们兄弟却和郓城人晁盖、吴用关系密切。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梁山虽未排定座次,但是由于晁盖已死,梁山上真正主政的已经是那个“呼保义”宋江了。
七十回后,第一次出现及时雨是在第七十六回“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书中写道“这个正是梁山泊主,济州郓城县人氏,山东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这段文字是叙述性描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又一次采取了及时雨呼保义联用的方式。第二次出现时在第九十六回“幻魔君术窘五龙山 入云龙兵围百谷岭”。书中写道“中间马上,坐着山东呼保义及时雨宋公明。”这里仍然是叙述性描写,也还是及时雨呼保义联用。
从上述五个异常的绰号使用情况(指宋江绰号在排座次前后的转变)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宋江在郓城县时,确实有“呼保义”这个绰号。但是这个绰号的传播范围很小,只有郓城县的人或与宋江家属有过接触的人才知道。这也从某种程度验证了“保义”泛指保义郎代称当官的人这一说法。当然在江湖中人们所熟知的还是那个仗义疏财的及时雨宋江,而非那个需要尊称为官的“呼保义”宋江。然而随着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时时刻刻惦记着招安的宋江却想起了保义郎的另一层意义,即保义郎是授予民兵首脑、招安的强盗头子的常见官位。于是,原本泛泛而用的尊称保义郎就变成了专称保义郎,传递了宋江渴望受到朝廷招安的心意。“保义”的这一层意思的转换,也决定了宋江绰号的演变,并促成了“山东呼保义”作为宋江个人标志性旗号的诞生。自此,“保义”一词的真正含义已经十分明确了。
宋江这种渴望朝廷招安的心态得到了代表士大夫利益的文人的高度赞扬。因此龚开在宋江赞诗对此举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并将其艺术化为:“呼保义宋江—不称假王、自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四、质疑“呼”
说完“保义”,再回头来看看“呼”字的意思。前文已经总结过了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呼保义”的“呼”字可能有呼之、自呼、呼吁三种解释。那么,先看看《康熙字典》是如何解释“呼”字的。
《唐韵》荒乌切,《集韵》《韵会》《正韵》荒胡切,音虍。《说文》外息也。《韵会》出息为呼,入息为吸。又《广韵》唤也。又《集韵》呜呼,叹辞。《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又通作乎。《诗·大雅》于乎小子。又通作虖。《前汉·武帝纪》呜虖何施而臻此与。亦作嘑。又姓。《广韵》列仙传有仙人呼子先,又复姓。《前汉·匈奴传》呼衍氏。《注》师古曰:卽今鲜卑姓呼延者是也。又呼沱,水名。《战国策》南有呼沱易水。又草名。《尔雅·释草》蓫薚,马尾。又《集韵》虚交切,音虓。与詨同。吴人谓叫呼为詨。或作嚆唠。又《礼·檀弓》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注》呼,虚惫声。《释文》音虚,吹气声也。又《广韵》《集韵》《正韵》荒故切,音戽。《广韵》本作謼。号呼也。《诗·大雅》式号式呼。《释文》呼,火胡反。又火故反。《礼·曲礼》城上不呼。《释文》呼,火故反。又《集韵》许个切,音柯《左传·文元年》江芉怒曰:呼役夫。《注》呼,发声也。《释文》呼,好贺反。又《集韵》虚讶切,音吓。与罅同。裂也。详缶部罅字注。
古文看着头疼,那么归纳一下。“呼”有六种字义:一是,相对于吸气的对外吐气;二是,语气词,如呜呼;三是,姓、河流名、植物名等专用名词;四是,召唤的意思;五是,称呼的意思;六是,大声喊叫的意思。
“呼”字的前三种字义在“呼保义”这个短语中无意义;呼之和自呼使用的是称呼的字义;而呼吁则使用了召唤和大声喊叫这两种字义。至少在字义部分,应该不会有所歧义了。
首先说呼吁,呼吁一词中的“呼”在这里应该作大声喊叫来解释。如果将呼吁简化为“呼”字,那么就应该作召唤来解释。无论是何种解释,如果把前面论证的“保义”一词的词义代入其中,就会发现这个“呼保义”变成了“召唤或大声呼叫当官的人或有官职在身的人”。这样的语意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即便是放宽些限制,增加些定语和补语,将这个短语的意思完整为“呼吁朝廷(他人)将自己看做保义郎(当官的人或有官职在身的人)”,恐怕也就落入了自呼的范畴了。因此“呼”字在这里具有呼吁的解释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其次,自呼。这里的自呼应该是自我称呼的简称,同样用代入法,“呼保义”就变成了“自我称呼为保义郎(当官的人或有官职在身的人)”。单从文字学的角度说,语法符合用词规范,语意表达也十分清晰。不过如果从语境的角度,或者单从一个人的绰号角度看,这个语句成立吗?还是用宋江私放晁盖的那个场景,晁盖向吴用介绍道:“这就是那个自称是保义郎(当官的人或有官职在身的人)的宋江。”按照语境来揣测,这句话到底是在介绍(赞赏)宋江还是在调侃宋江呢?同样“山东呼保义”就变成“山东那个自称保义郎的人”,如果你是宋江,你会大张旗鼓地打出这个旗号吗?换句话说,在汉语的语境中但凡用自称作为一个短语的开始,恐怕多数是个贬义词吧!应该不会有好汉把贬义词作为自己的绰号吧?除非这个贬义词有助于彰显某种气度和魄力。但是自称一个九品的保义郎是不可能彰显某种气度和魄力的。退一万步说,即便宋江真的自称自己是保义郎,别人也接受他的自称的话,出于礼貌也应该把宋江绰号中的那个自称“呼”给去掉,直接称其为宋保义或保义宋江,才合理吧!
最后,看呼之的情况,即别人称呼其为保义郎。同样从语意的角度出发意思表达清晰;从语境的角度出发,也无可挑剔。从语法的角度出发,似乎也没什么不妥,但是,这个组合真是“呼保义”的真实解释吗?《水浒传》中介绍英雄好汉的绰号时,十分喜欢用呼他做、呼做等词语。例如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这样写道:“江湖上都呼他做花和尚鲁智深”;还有第三十三回“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中写道:“以此人都呼他做霹雳火秦明”;第三十六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写道:“江湖上但呼小人病大虫薛永”。以上三例都是别人称呼鲁智深、秦明、薛永的绰号,与称呼宋江为保义郎的语意、语境完全相同。那么鲁智深、秦明、薛永的绰号是“呼花和尚”、“呼霹雳火”、“呼病大虫”吗?答案不言自明。整个《水浒传》中所有人物的绰号全部都是被人称呼的,但任何人的绰号前都不会加入一个“呼”字,难道偏偏只有宋江的“呼保义”例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呼”字的六种字义中,只有称呼这个字义在“呼保义”这个绰号中出现才符合语法。但在绰号中出现自呼明显含有贬义,而呼之则公认可以从绰号中省略,因此这个“呼”字突然就成为无解的字。恐怕这也是“呼保义”一词从问世至今,依然争论不已,喋喋不休的原因所在吧!
当然这个推断是建立在“呼”字所有的字义都无法解释“呼保义”的词义这个基础上。如果在宋元之际,“呼”具有某种未被字典收入,未被后人所知特殊字义的话,那么“呼保义”的解释可能会是另一种情况。不过,依目前掌握的材料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五、写意“呼保义”
从文字角度无法分析出“呼保义”的真实含义,那么只能重新回到水浒故事的演变过程中去探寻“呼保义”的来龙去脉了。
水浒故事最早的雏形《大宋宣和遗事》中,关于宋江的绰号仅有一句“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的记载。显然在这个时期的宋江已经有了“呼保义”这个绰号,但没有解释原由。在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关于宋江的赞诗中是这样描述的,“呼保义宋江——不称假王、自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既然宋江“呼保义”的绰号从问世到《水浒传》一书成型就没有发生过变化,那么探究“呼保义”的原意,就只能从龚开的宋江赞诗入手了。从赞诗中不难看出“保义”是针对“假王”,“自呼”与“不称”对仗,简单的说就是称赞宋江没有动不动就称王称霸,而是自称为保义郎。没有像山东巨盗卓老大那样自称卓真龙,犯了朝廷的忌讳。很明显“呼保义”一词就是从赞诗的第二句“自呼保义”中直接衍生出来的。这里的“自呼保义”虽然肯定的是宋江不称王称霸,渴望受到招安的一份心思,但是在前文已经论证过了自呼保义用在绰号上可就大有问题了。
看来除非有新的资料,否则文本探究是没可能解决“呼保义”的问题了。那么在史籍中有关宋江的记载中,会不会有什么蛛丝马迹呢?宋江还算是个名人,虽然每本史籍的记载都不多,但他至少在《宋史》中出现了三次、《皇宋十朝纲要》出现了一次、《东都事略》中出现了二次、《续资治通鉴》中出现了一次。至于其他的宋人笔记中也常常会露一小脸。不过在所有的记载中,宋江的名字前出现的定语一般都是“淮南盗”、“山东盗”,这些资料显然对探疑“呼保义”这个名号并无帮助。
在一本名为《宋会要缉稿》的史籍中,却有着这样一条惊人的记载:“宣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奉御笔,河北群贼自呼赛保义等,昨于大名府界往来作过,良民为之惊扰,久之未获。”这可是迄今为止跟“呼保义”最相近的一个绰号了。最早发现这条史料的余嘉锡先生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专门写道:“则宋江投降后,又有自名赛保义者,与江之绰号适同,可以旁证。或其人之取此为号,既欲赛过宋江之意。”今人李寻花在其《宋江绰号考》一文中,更是依据1939年在陕西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的记载,考证出宋江就是这个河北群盗赛保义,其投降朝廷后并未远征方腊,而是降而复叛,最终被折可存平定。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的史料考据文章,强烈推荐一读。
史料考据并非本人的专长,我更多的是从文字角度来考证“呼保义”的含义,上面提到的这条史料最吸引我的是“自呼赛保义”这句话。这句话证明了前文的一个观点,以自呼开头明显带有贬损的成份在内。但是,换一个角度假如将这句话直接移入龚开的宋江赞诗,为了和第一句“不称假王”对仗,请问你会如何删选?我想略有些诗文功底的朋友应该都会把“赛”字去除,留下“自呼保义”四个字吧。
这样一想,思路立刻豁然开朗了。假设按当时的习惯尊称宋江为“保义”(即保义郎的泛指),那么为了区分宋江这个“保义”和其他的“保义”(因为当时保义是较为泛滥的一个称呼,几乎人人都可以自称或被别人尊称),在宋江这个保义之前加上一个修饰语:譬如形容其豪气冲天的赛保义,水浒中就有类似的赛仁贵郭盛;又如形容其又黑又矮的黑保义或矮保义,就像黑旋风李逵和矮脚虎王英;再如形容其孝义满天下的孝保义,就如宋江的另一个诨名孝义黑三郎;或者仅仅是在保义之前加上他的姓氏称为宋保义,就如戴院长戴宗。一旦在“保义”之前加上一个定语,那么无论是什么“保义”从语法、到语意、再到语境可以说是全然贯通了,再无半点毛病。
假如这个推断成立的话,那么我就大胆的推测一下宋江绰号的演变过程。最初,宋江的绰号是“某保义”,到了龚开创作宋江赞诗时,为了满足诗文对仗和韵律的要求,龚开将宋江绰号中的“某”字去除了。而在其后的诗文传抄过程中,作为标题的“某保义”宋江也被人误抄为“呼保义”宋江了。《大宋宣和遗事》的作者在创作该书时,将“呼保义”直接搬了进去。到了元杂曲盛行的时代,戏曲唱词中一般要介绍人物绰号的来由,于是有好事者根据水浒故事中宋江的人物性格和行事追求,在“呼保义”前加入了“顺天”二字,并演绎了“安邦护国称保义,替天行道显忠良”的解释。当然,“顺天呼保义”也是一个不符合语法的用词,因为当中的这个“呼”字仍然是无解的。于是,中后期的元杂曲中,宋江的绰号就多了一个“及时雨”。
到了施耐庵整理创作《水浒传》一书的时候,施耐庵显然发现“顺天呼保义”在语法上的错误显然比“呼保义”还要离谱,总不见得把宋江的绰号解释为“顺应天意称其为保义郎”吧?于是,施耐庵没有采纳这个在民间已经流传了近百年的绰号,而是回归到《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大宋宣和遗事》的原点,仍然称宋江为“呼保义”。当然施耐庵也无法解释“呼保义”的真实意义,所以在《水浒传》的正文中索性根本就不解释这个绰号,而对宋江的其他绰号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同时,施耐庵还就将中后期元杂曲中出现的及时雨这个绰号搬进了《水浒传》,并在大多数场合下替代了无法解释的“呼保义”,成为施耐庵笔下宋江的主要绰号。当然,施耐庵也无法回避“某保义”在排座次之后的特定意义,因此无法解释的“呼保义”只能继续存留在《水浒传》中,成为一个永久困扰世人的疑问一直流传至今。
癸巳六月大暑作于书如羽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