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
——《黄帝内经》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个器官的总称。
五脏包括:
心 肝 脾 肺 肾
它们的共同功能是储藏精气: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和智 肾藏精和志
六腑包括:
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 三焦
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脏腑可以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联系。 《素问·五藏别论》上面记载:“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热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外,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成为奇桓之腑,“奇”即异,“桓”即常,由于其形同于腑,功同于脏。所以他们的共同特点为:虽然是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能与水谷直接接触,也就是似腑非腑;不过拥有五脏储藏精气的作用,就是似脏非脏。
《黄帝内经》之中将五脏六腑统称为“官”,意思是说人体的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同时根据不同的生理特点任其不同的“官位”,这虽然只是一种比拟的手法但却形象的展示出了脏腑对人体而言的作用。
肝为“将军之官”,五行属木,肝能畅通气机,表现在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等方面。
胆为“中正之官 ”,当人们犹豫不决时,需要靠胆来拍板做决定,胆能影响一个人的决断能力。胆功能良好,人做事果断干脆;胆功能不好,人就会胆小,没主见。
心为“主君之官”,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小肠为“受盛之官”,是接受营养的器官,它能帮助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肠功能不足的人易受凉和腹泻。
脾为“谏议之官”,在身体的中央,负责机体的运化,布散精气,脾秉性缓和、中正,不偏不倚,所以能公正地反映问题。
胃为“仓廪之官”,负责接受和容纳食物,并经初步消化,转化成食糜,再下传于小肠,最终形成的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
肺为“相傅之官”,主呼吸,它的节律性很强,能够把精微物质输布全身。
大肠为“传导之官”,指大肠能够接受身体上部传来的食物糟粕,并向下转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肾为“作强之官”,表面上看起来静止不动,但里面蕴藏着生机,肾经充盛则人筋骨强健,精力充沛。
膀胱为“州都之官”,是人体内水液所归的地方,水液逐渐汇集起来就像一个大都市,因此说膀胱是“州都之官”。
三焦为“决渎之官”,是六腑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大致部分在人体的头面、胸、腹腔部位,能运行水液。
五脏有制造、储存气、血、津液的功能,六腑有消化吸收的功能,人所摄取的饮食对身体而言,可以分为必要的营养(水谷精微)和不必要的成分(糟粕)。五脏六腑不但各有功能,而且也和对应的脏腑之间相互协作。相对应的脏腑有肝和胆、心和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六腑中的三焦为元气等气和津液运行的通路,也是进行气化作用的部位,相互对应的脏腑间靠经脉连结,以脏为主,腑为从,腑的消化吸收作用由脏统筹。在性质方面脏属阴,腑属阳,主要是因为脏在经脉通过身体属阴的部分(腹部),而出于腑的经脉通过身体属阳的部分(背部)的缘故,所以脏属内腑属表。
脏腑之间除了在性质上有所差异,其经络位置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脏的经络均分布于手臂、腿部内侧和身体内测;而腑的经络在手臂和腿外侧以及身体背面。当人体面临着威胁时就会本能的曲起身躯,所有脏的经络均在身体的内侧,可以受到很好的保护,只有腑的经络暴露在外,所以相比较来说,脏比腑更重要。
本文内容摘自医学书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固元术公众号。